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长乐镇

长乐镇

①北宋置,属南充县。在今四川南充市东九十里长乐镇。

②北宋置,属兴宁县。在今广东五华县西北华城镇东北二里。熙宁四年(1071)升为长乐县。

③北宋置,属定远县。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六十里。

④明置,属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市西南二十里长乐村。洪武八年(1375)置巡司于此, 后移中村。

⑤明置,属嵊县。即今浙江嵊县西南长乐镇。

⑥即今湖南汨罗市东四十里长乐镇。南朝梁时岳阳郡、县曾治此。

⑦在今江苏涟水县东北一百里。明置巡司于此。

⑧在今江苏海门市东北。《清一统志·海门厅》:关帝庙“在厅治东长乐镇”。


(1)古镇名。(1)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置,在今广东省五华县华城镇东北。熙宁四年(1071年)改置长乐县。(2)在今江苏省高淳县西南。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军与清军彭令坤部激战于此。(2)今镇名。(1)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部,西邻临安市。面积51.8平方千米。人口1.6万。镇人民政府驻长乐,人口 2000。地有长乐桥,据传径山之水流经桥下,宛如奏乐。溪水长流,乐声长奏,因名。民国时置镇。1950年改为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置镇。产稻、茶叶、蚕茧。有制茶、造纸、丝绸、食品等厂。彭余公路经此。境内径山寺被誉为禅林之冠。径山茶为茗中极品,传日本茶道源此。清时已为市镇。清嘉庆《余杭县志》:“长乐市,在县西北二十里。通舟楫,聚山货。”有农机等厂。(2)在浙江省嵊州市西南部,西邻诸暨市、东阳市。面积125平方千米。人口4.7万。镇人民政府驻长乐,人口1.4万。宋宣和三年(1121年)置长乐寨,元设巡检司,明万历年间设市,清康熙时称镇。1950年置镇,1958年后改公社,1981年复置,1992年方口、太平、大昆乡并入。以驻地得名。长乐江流经。产稻、茶叶、毛竹、蚕茧、水果等。为市主要柑橘生产基地。有机电、服装、茶叶机械等厂。有南山风景区。嵊义公路经此。古建筑颇多,尤以钱姓大新屋雕刻精美。(3)在山东省平度市西北部。面积57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长乐,人口7000。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王、陈等姓迁此各自立村,分别名徐王、陈家、路东,三村紧依,人们和睦相处,生活欢畅快乐,为此友谊长存,三村俗称长乐。1949年属平西县昌里区,1953年为蓼兰县昌里区,1956年属平度县昌里区。1958年属昌里公社,1976年建长乐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置镇。主产小麦、玉米、花生等,盛产苹果。有不锈钢管、氨基酸、大理石、纸箱、铸造等厂。铸造业历史悠久。三城、昌沙、长灰、长大等公路纵横交叉过境。(4)在湖南省汨罗市东部。面积57平方千米。人口2.9万。镇人民政府驻长乐街,人口3000。传明代江西人移民于此,取“长久安乐”之意命名。古驿道经此,为历史重镇。1949年置长乐镇,1958年并入长乐公社,1984年复置镇。1988年长乐乡并入。产稻、棉花。有农机、水泵、电机等厂。为市东北部重要商业市镇。有公路接107国道。(5)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中部偏东。面积194平方千米。人口2.1万,74%壮族,2%瑶族。镇人民政府驻长乐,人口750,74%壮族。原名“拉乐”壮语意为“多生小叶牛奶藤的低凹地”,后雅化为长乐。1952年为东兰县十区,1958年称长乐公社,1962年改为长乐区,1968年复公社。1984年改乡,1999年置镇。地处红水河东侧。产玉米、甘薯、稻、大豆、油桐、油茶等。特产桃、李、旱藕。有农机修造、榨油等厂。有农贸集市。公路接通323国道。(6)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东部。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长乐,人口5230。寓长乐永康意得名。1949年为长乐乡,属南充县。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置镇。1992年南江、隆兴二乡并入。1993年改属南充市高坪区。1994年隆兴乡划出。盛产柑橘、蚕茧。牛皮豆干、竹编手工艺品驰名。有机械、酿酒、汽车修配等厂。为区东部牲畜和木、竹等农副产品集散地。川鄂、南达、长岳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乌猪门

    即今广东台山市南乌猪洲。明《郑和航海图》作“乌猪门”。

  • 桐乡县

    ①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虞州。治所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贞观十七年 (643) 废。②明宣德五年 (1430) 析崇德县置,属嘉兴府。治所在凤鸣市 (今浙江桐乡市)。《清一统志·嘉兴府一》: “

  • 咸阳郡

    十六国前秦皇始二年 (352) 置,治所在长陵城 (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三十里怡魏村附近)。北魏太和二十年 (496) 迁治池阳县 (今陕西泾阳县西北二里),属雍州。辖境相当今陕西咸阳市及泾阳、礼泉县地。

  • 三叉河

    今安徽裕溪河含山县境段之俗称。《方舆纪要》卷29含山县:三叉河在“县南八十里。其水西通巢湖,东通大江,北通铜城闸,因名。《志》云:天河经流合海子口、黄洛河、运漕河,迤逦经此,又铜城闸别流南出,汇为一河

  • 高邮县

    西汉置,属广陵国。治所即今江苏高邮市。《寰宇记》 卷130高邮县: “是秦之高邮亭,因以立名。”东汉属广陵郡。三国时废。西晋太康元年 (280) 复置,属临淮郡。南朝宋仍属广陵郡。梁为广业郡治,不久改

  • 啜河

    即今蒙古国东方省之哈拉哈河。《魏书·失韦传》: “路出和龙北千余里入契丹国,又北行十日至啜水。”《新唐书·室韦传》: 塞曷支部 “居啜河之阴,亦曰燕支河”。古水名。又称啜水。即今蒙古国东方省哈拉哈河,

  • 永宁堡寨

    在今甘肃岷县东六十里。《明一统志》卷37岷州卫“茶埠峪寨”条下:“自是而东又有冷落山、永宁堡、弄松堡三寨。”

  • 板闸镇

    在今江苏淮安市西北十一里板闸镇。明永乐十四年 (1416) 平江伯陈瑄建木闸于此。次年乃甃以石。乡人至今呼为板桥。清于此置板闸镇。有巡司驻守。

  • 石关哨

    即今贵州纳雍县西北石关。《清一统志·大定府》“长冲哨”条下:又有“石关哨”等旧皆设兵守御。

  • 三厂

    在今广西南丹县南大厂镇。清设三厂汛,有把总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