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长乐县

长乐县

①三国魏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县东四十里。北魏废。隋开皇十年(590)复置,属相州。十八年(598)改为尧城县。

②东晋置,为晋昌郡治。治所在王水口(今陕西西乡县东古城子)。北魏延昌三年(514)改为永乐县。

③南朝宋侨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城镇西北二里。北齐移治被阳城(今高青县东南高城镇)。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会城县。

④北魏武泰元年(528)析凉城县置,属东郡。治所在今河南浚县东。北齐废。

⑤隋开皇初置,属冀州。治所即今河北冀州市。大业初为信都郡治。唐改名信都县。

⑥唐武德六年(623)改新宁县置,属泉州。治所即今福建长乐市南古槐镇。上元元年(760)移今治。《元和志》卷29福州:长乐县“以长安乐为名”。元和三年(808)废,五年(810)复置,属福州。五代梁乾化元年(911)王闽改曰安昌县,后唐同光初复名长乐县。闽永隆三年(后晋天福六年(941)又改为安昌县,后复名长乐县。宋属福州。元属福州路。明、清属福州府。1913年属福建东路道。1914年属闽海道。1928年直属福建省。1994年改设长乐市。明宣德六年(1431),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立《天妃灵应之记》碑于此。

⑦唐乾元后改安乐县置,属临州。治所即今甘肃康乐县。宝应初地入吐蕃。

⑧五代闽龙启元年(后唐长兴四年,933)改闽县置,为长乐府治。治所即今福建福州市。永和元年(后唐清泰二年,935)复为闽县。永隆三年(后晋天福六年,941)又改为长乐县, 四年复为闽县。

⑨北宋熙宁四年(1071)升长乐镇置,属循州。治所在今广东五华县西北华城镇东北二里。南宋绍兴六年(1136)废为长乐镇。十九年(1149)复改置长乐县,治所在今五华县北琴江之北。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复还旧治(今华城镇东北)。明洪武初徙治今华城镇,属惠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改属嘉应州。1914年改为五华县。

⑩辽太祖时置,为饶州治。治所在今内蒙古林西县南一百二十里双井店乡黄土坑村古城。《辽史·地理志》 长乐县:“本辽城县名。太祖伐渤海,迁其民,建县居之。”金废。

(11)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属宜昌府。治所即今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1914年改为五峰县。


(1)古县名。(1)西晋分内黄县置,治今河南省安阳市东。属魏郡。北齐废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年(590年)复置,属相州。十八年改名尧城县。(2)南朝宋孝武帝侨置,治今山东省高青县东南高城镇西北。为渤海侨郡治。北魏为实县,属渤海郡。北齐徙至今高青县东南高城镇。属乐安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属青州,十八年改为会城县。(3)北魏武泰初分凉城县置,治今河南省滑县西南旧滑县东北。属东郡。北齐废。(4)唐乾元三年(760年)改安乐县置,治今甘肃省康乐县。宝应元年(762年)地入吐蕃。(5)契丹耶律阿保机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南黄土坑村。为饶州治。金废。(6)五代闽龙启元年(五代唐长兴四年,933年)以闽县改名,治今福建省福州市。属长乐府。永和元年(五代唐清泰二年,935年)复为闽县。永隆三年(五代晋天福六年,941年)又改名长乐县。永隆四年仍名闽县。 (2)古旧县名。(1)唐武德六年(623年)改新宁县置,治今福建省长乐市南古槐。属泉州。上元元年(760年)移今治。元和三年(808年)废,五年复置,属福州。五代梁乾化元年(911年)闽改曰安昌县,唐同光初复名长乐县。永隆三年(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又改为安昌县,后复名长乐县。宋属福州,元属福州路,明、清属福州府。明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立《天妃灵应之记》碑于此。1994年改为长乐市。(2)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析兴宁县长乐镇置,治今广东省五华县西北华城。属循州。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省为镇;十九年复置,移治今五华县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复还旧治。明属惠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属嘉应州。1914年因与福建、湖北两省长乐县重名,改名五华县。以县北有五华山而得名。(3)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五峰石宝长官司置,治今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属宜昌府。1914年因与福建、广东两省长乐县重名,改名五峰县。以明时曾为五峰石宝长官司而得名。


猜你喜欢

  • 上洛山

    在今江西兴国县西南四十里。《隋书·地理志》南康郡南康:“有上洛山。”《寰宇记》卷108虔州赣县:上洛山,“《舆地志》云,虔州上洛山多木客,乃鬼类也。形似人,语亦如人,遥见分明,近则藏隐。能斫杉枋,聚于

  • 息风山

    在今海南省东方黎族自治县东南。《明一统志》 卷82琼州府: 息风山 “在感恩县东一十里。山下有巨穴,深不可测。每飓风作,黎人祷之则止”。《清一统志·琼州府一》 谓息风山 “在感恩县东二十五里”。

  • 青口河

    即小沙河。在今江苏赣榆县南。《清一统志·海州》: 小沙河 “源出山东莒州下流,由青口镇入海。一名青口河”。

  • 大都

    元都城。在今北京市区。《元史·地理志》:世祖至元四年(1267),“始于中都之东北置今城而迁都”。至元九年(1272)改名大都。二十年(1283)筑城。蒙人称为汗八里,意即汗城。全城平面呈南北略长的长

  • 讷钦哈达卡伦

    清光绪末置,属瑷珲副都统。在今黑龙江省漠河县西北漠河乡西北极村。后废。

  • 齐克腾木驿

    清光绪年间置,即今新疆鄯善县东七克台镇。宣统《新疆图志》卷80鄯善县:齐克腾木“回语言得泉水也”。

  • 落蒙部

    宋大理国置,属善阐府。治所在撒吕城(今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元史·地理志》 路南州: “夷名路甸,有城曰撒吕,黑爨蛮之裔落蒙所筑,子孙世居之,因名落蒙部。” 元至元十三年 (1276)改置宜良州。大

  • 溪口

    ①即今福建龙岩市北万安镇 (溪口)。《清一统志 ·福建统部): 龙岩州州同 “驻溪口”。②即今福建建宁县北四里溪口镇。1931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一方面军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二次 “围剿”,由江

  • 黄龙府

    ①辽天显元年 (926) 改渤海国扶余府置,治所在黄龙县 (今吉林农安县)。《辽史·地理志》:“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更名。” 保宁七年 (975)废。开泰九年 (1020) 复置。辖境约当

  • 新化江

    一名三石江。在今贵州黎平县西。《方舆纪要》 卷121黎平府: 新化江 “源出天甫山,东北流,经八舟、龙里、亮砦、欧阳诸司,又东北入于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