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都江堰

都江堰

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岷江中。古名离堆、离碓、湔堰、都安堰、金堤、楗尾堰、侍郎堰,宋始称都江堰。大堰为战国末秦昭王时蜀守李冰创建,历代维修,形成为古今闻名的伟大的水利工程。它分渠首枢纽工程与灌溉泄水工程,构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排灌结合的系统工程。渠首工程由鱼咀、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由宝瓶口引入岷江水,分支成网络状灌溉系统。使成都平原成为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称“天府”。由于建立了 “深淘滩,低作堰” 的岁修制度,灌溉面积由初 “万顷” 至民国时达到三百余万亩以上。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原名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因灌县曾称都安县而称都安堰。宋、元以后称都江堰。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战国初期,蜀相开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的排、灌水利工程,后代屡有扩建。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组成。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及内江两股。外江系岷江正流,经灌县、乐山至宜宾入长江,兼具排洪作用;内江为人工渠道,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及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通航运的渠道。为避免过多的洪水及泥沙流入内江,还兴建了排水入外江的平水槽、飞沙堰等工程,使过多的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有效控制了内江的流量,既保证灌溉,又避免了水患。都江堰附近的河底常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外江、内江轮流用杩槎断流,以便进行掏挖。相传李冰制定了“深掏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以及“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都江堰以下内、外两江灌溉总面积曾达300余万亩,解放前工程失修,灌溉面积逐渐缩减至200余万亩。建国后经大力整治扩建,现灌溉面积已扩大到800多万亩。有伏龙观、离堆公园、二王庙、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主要组成部分。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都江堰附近形势


猜你喜欢

  • 道口铺

    即今山东聊城市西三十里道口铺乡。旧属堂邑县。清光绪 《山东通志》 卷2 《舆图志》: 堂邑县东有道口铺。

  • 古发廷噶珊

    又作古发潭、古法坛、谷发亭。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东北黑龙江南岸。原为明古伐替站。清属宁古塔将军。康熙《皇舆全览图》:黑龙江下游南岸有“古发潭噶山”。后属三姓副都统。《乾隆内府舆图》作“古发廷

  • 黄台 (臺)

    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北,为胶济铁路黄台车站。有津浦铁路支线通此。

  • 扬州

    ①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淮”指淮河,“海”指东海,“江”指长江。②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

  • 菅县

    西汉置,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章丘市西北。文帝四年 (前176) 封齐悼惠王子罢军为菅侯,后为县。《晋书·慕容德载记》: “晋南阳太守闾邱羡、宁朔将军邓启方率众二万来伐,师次菅城。” 即此。南朝宋省。

  • 彭泽郡

    东汉建安十四年 (209) 孙权置,治所在彭泽县 (今江西湖口县东南三十里江桥乡柳德昭村附近)。《三国志·吴书·吕范传》: 孙权拜吕范为 “裨将军。领彭泽太守,以彭泽、柴桑、历阳为奉邑”。寻废。

  • 多景楼

    北宋熙宁间于唐临江亭故址建。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一里北固山上。《寰宇记》卷89润州丹徒县:多景楼“在甘露寺内”。今楼为清康熙时重建。唐名临江亭,宋于唐故址上重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甘露寺内。北宋曾巩有

  • 小章村

    即今河北辛集市北小章村。民国属束鹿县,有县佐驻此。村名。在浙江省富阳市南部、壶源溪东岸。湖源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800。原名小臧村。唐代臧姓居此。后改今名。产毛竹、土纸、茶叶、水果。有造纸、纺织、工艺

  • 危渡口

    即凌消村。在今河北深州市县东北四十里,古滹沱河南岸,今名西凌霄。《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为赤眉所迫,南驰“至呼沱河,无船,适遇冰合得过,未毕数车而陷”。李贤注“即光武所渡处,今俗犹谓之危渡口”。

  • 勇田县

    北魏改勇田郡置,为武始郡治。治所在今甘肃临洮县北七十里辛店乡康家崖。隋开皇三年(583) 废。古县名。北魏置,治今甘肃省临洮县北。为武始郡治。西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