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湖
在今山东汶上县南三十五里运河东岸,跨济宁市及汶上、嘉祥二县地。《清一统志· 兖州府一》: 蜀山湖 “以湖中有蜀山,故名”。
在今山东汶上县南三十五里运河东岸,跨济宁市及汶上、嘉祥二县地。《清一统志· 兖州府一》: 蜀山湖 “以湖中有蜀山,故名”。
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955)改青山场院置,属鄂州。治所即今湖北大冶市。《方舆纪要》卷76大冶县:“县治西南有铜绿山,亦古出铜冶铸之所。县名大冶,盖以此。”宋属兴国军。元属兴国路。明属兴国州。清属武昌府
亦作溶溪水、榕溪水。即今四川长寿县东北之龙溪河。《元丰九域志》 卷8: 乐温县有容溪。嘉庆 《四川通志》 卷11长寿县: 溶溪水 “在县东。自垫江县流入,又西南入江。一名龙溪,古名容溪”。
亦曰瓦梁城。在今江苏六合县西五十五里。《明史·太祖纪》:元至正十四年(1354),元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即此。即“瓦梁城”。
在今贵州遵义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70仁怀县: 舍月山 “山高耸。唐以此名县”。
1933年9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黎川、南城、资溪三县交界地析置,驻王坪村 (今江西南城县东南)。1935年初废。旧县名。中央苏区闽赣省设。1933年由黎川、南城两县(今属江西省)析置。1934年10月中
在今山西石楼县东。《清一统志·汾州府》: 黄云山 “在石楼县东六十里,与隰州接界”。
即今河北平山县西北二十五里南甸镇。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50平山县图: 西北有南店镇。
西夏置,即今陕西绥德县东义合镇。金正大三年(1226)升为义合县。西夏建。即今陕西省绥德县东义合镇。金末升为县。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复废为寨。元改为镇。
即龙额县。治所在今广西扶绥县东北。《旧唐书·地理志》 作龙赖县。
古河名。在今河北清河县西。《汉书·地理志》 清河郡信成县:“张甲河首受屯氏别河,东北至蓨入漳水。”今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