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州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十里安邑)。辖境相当今山西运城市及夏县、闻喜县地。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 (618)复置,贞观十七年 (643) 又废。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安邑县(即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安邑)。大业初省。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安邑郡复置,仍治安邑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永济、运城、夏县等市县地。贞观十七年(643年)又省。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十里安邑)。辖境相当今山西运城市及夏县、闻喜县地。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 (618)复置,贞观十七年 (643) 又废。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安邑县(即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安邑)。大业初省。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安邑郡复置,仍治安邑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永济、运城、夏县等市县地。贞观十七年(643年)又省。
①在今浙江瑞安市西北陶峰镇。《方舆纪要》卷94温州府瑞安县: 陶山在 “县西三十里。陶弘景尝居此,因名。山周仅二里。前江后湖,道书以为第七福地。宋末元兵至此,邑人王小观募兵迎斗,力竭而死。元末盗起,邑
又作布吉村。即今广东深圳市东北布吉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新安县深圳墟北有布隔墟。
元大德中改荆南府路为江陵路。治江陵县(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天历二年(1329)又改名为中兴路。元大德中置,治江陵县(今属湖北)。辖境约当今湖北省枝江市以东,潜江市以西,荆门、当阳二市以南地
一名黄花堆。即今山西山阴县北四十里永静城 (又称黄花城)。《魏书·序纪》: 西晋建兴元年(313),拓跋猗卢 “登平城西山,观望地势,乃更南百里,于灅水之阳黄瓜堆筑新平城,晋人谓之小平城”。《北齐书·
又名闰水。汝水支流。自今安徽临泉县西南,流经阜南县东北境,折向东南至颍上县润河镇入淮。《水经· 淮水注》: “淮水又东北,左会润水。”
①西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南九十里郪江镇。因郪江水为名。《三国志·蜀书·李严传》: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 (217),“盗贼马泰、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①在今山东平度市东北三十里。与天柱、大泽山相接。《寰宇记》 卷20胶水县: 嵖岈山 “其山形势嵖岈,因名”。②又名嵯峨山、莲花山、玲珑山。在今河南遂平县西五十里。《新唐书·李愬传》: 愬讨吴元济,“拔
①唐武德四年(621)置,属邓州。治所在今河南邓州市东南。六年(623)废入穰县。②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属太原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熙宁三年(1070)废。政和五年(1115)复置,金贞
在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北乌江东。《元和志》 卷30黔州洪杜县: “因县东一里洪杜山为名。”
即今湖北襄阳县北古驿镇。《宋史·孟珙传》:“金人犯吕堰,珙……亟命诸军追击吕堰,进逼大河,退逼山险,砦军四合,金人弃辎重走。”明置驿。清置巡司于此。即今湖北省襄樊市北吕堰驿。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