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津关
在今四川万源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69太平县: 蓝津关 “在县东北”。《清一统志· 太平厅》: 蓝津关 “在厅东三十里。旧名滩津关。四山环阻,中通鸟道,为要害地”。
在今四川万源市东北。《方舆纪要》 卷69太平县: 蓝津关 “在县东北”。《清一统志· 太平厅》: 蓝津关 “在厅东三十里。旧名滩津关。四山环阻,中通鸟道,为要害地”。
又称学堂缅寺。在今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城内。傣语“广”为山包, “允”为城,意即城里山包上的缅寺(缅寺即佛寺)。建于清道光初。现仅存大殿及二门。大殿由一围廊式三重檐歇山顶殿堂与四方型五重檐亭阁组成,建筑
在今新疆叶城县西南。清祁韵士 《西域释地》: 密尔岱山在 “(叶尔羌) 城西南二百余里。一名米勒台,又名辟勒山。极高峻,遍山皆玉,备五色, 俗呼䃰子石, 其即古所谓昆山欤”。 清设采玉营
又作鸡鸣山。在今安徽合肥市西北。《新唐书·食货志三》:建中时,“李纳、田悦兵守涡口,梁崇义搤襄、邓,南北漕引皆绝,京师大恐。江淮水陆转运使杜佑(议)……疏鸡鸣冈首尾,可以通舟,陆行才四十里,则江、湖、
即今江苏姜堰市。《宋史·河渠志七》: 南宋绍兴四年 (1134),诏毁 “泰州姜堰……务要不通敌船”。《方舆纪要》 卷23泰州: 姜堰 “在天目山前,濒运河。北至西溪,通运盐以达上河”。古水利工程名。
在今湖南醴陵市南泗汾镇。《清一统志·长沙府二》: 泗汾桥 “在醴陵县南三十里。路出攸县。今更名慈寿桥”。
在今湖南桂阳县境。《舆地纪胜》卷61桂阳州:九银坑“在平阳县境。曰大凑山、大板源、龙图、毛寿、九鼎、小白竹、水头、石笋、大富”。《方舆纪要》卷80桂阳州“九鼎山”条下:“《志》云,桂阳州产银,宋天禧三
在今四川资中县西。民国 《资中县续修资州志》 卷2: 忠义寨 “在县西六十里玉京山。清嘉庆五年,里人因教匪之乱结寨,形势最险”。
从今黑龙江穆棱县西南下城子东北至鸡西市。长44.5公里。为八梨铁路的延长线。日伪于1939—1941年修筑。
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清一统志·苏州府一》:尧峰山“俗云尧所基,即此。《县志》,横山西南为尧峰,于诸山中最高”。
一名霍山、霍太山。即今山西霍州市东南太岳山。为汾河与沁河、浊漳河分水岭。《尚书·禹贡》:“壶口雷首,至于太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