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道山
在今湖南道县西北五十里。《方舆胜览》卷24道州: 营道山 “其始名曰营阳,又曰南营,又曰洪道”。《明一统志》 卷65永州府: 营道山 “亦名龙山。状似蟠龙。……唐改曰弘道,至宋始改今名”。
在今湖南道县西北五十里。《方舆胜览》卷24道州: 营道山 “其始名曰营阳,又曰南营,又曰洪道”。《明一统志》 卷65永州府: 营道山 “亦名龙山。状似蟠龙。……唐改曰弘道,至宋始改今名”。
①即今广东阳春市东北春湾镇。清置巡司于此。同治 《广东图说》 卷45阳春县: 黄泥湾司“驻黄泥湾墟。其属大乡十”。②在今四川城口县南。清道光 《城口厅志》 卷4: 黄泥湾在 “厅南七十里。嘉庆元年,白
西魏改汝南郡置,治所在京池县 (今湖北安陆市东北吉阳城)。北周末废。
唐显庆三年 (658) 建,在今河南洛宁县西。《新唐书·地理志》 河南府永宁县: “西五里有崎岫宫。”
原属土谢图汗部,清雍正九年(1731)改属赛音诺颜部。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巴彦洪古尔省巴彦布尔德西。
在今山东烟台市西。《清一统志·登州府》: 登安场 “在福山县 (治今烟台市西南福山镇)北五里。旧置盐大使”。即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北盐场。清时曾设盐大使,后除。
元至元二十六年 (1289) 置,属和曲州,为武定路治。治所在今云南武定县东七里旧城。《明一统志》 卷87武定府南甸县: “旧名洟陬笼,又名瀼甸,讹曰南甸。” 明为武定府治。嘉靖末废。古县名。元至元二
一名马鞍山。在今海南省琼山县西四十里石山镇。《舆地纪胜》谓之马鞍山。《方舆纪要》卷105琼山县:西石山“山多石,下有洞,容数百人,出泉甚清冽。顶上有井,源与海通。其西南一里有递莲洞, 自石门入,径窦委
春秋楚地,在今安徽舒城县东南。《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前549),“吴人为楚舟师之役故,召舒鸠人。舒鸠人叛楚。楚子师于荒浦,使沈尹寿与师祁犁让之”。春秋楚地。在今安徽省舒城县西南。
又称铜瓦寺。在今云南昆明市东北十四里鸣凤山。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 系仿湖北武当山金殿样式铸造, 称太和宫。崇祯十年(1637)殿被移往宾川鸡足山。现存金殿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在殿中横
清置,属盩厔县。即今陕西周至县西三十里哑柏镇。在陕西省周至县西北部。面积44平方千米。人口5.3万。镇人民政府驻哑柏,人口1.5万。镇以驻地名。古名太白镇,以秦岭太白山得名。元已称亚柏镇,清末称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