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威县
亦名达威。在今四川色达县。民国《道孚县图志》:“色达一名色他,分上中下三色达。……(宣统三年)边务大臣赵尔丰遴员勘查,改为色威县,适逢鼎革,未果。”
亦名达威。在今四川色达县。民国《道孚县图志》:“色达一名色他,分上中下三色达。……(宣统三年)边务大臣赵尔丰遴员勘查,改为色威县,适逢鼎革,未果。”
在今江苏泰兴市南二十里。明洪武初置巡司于此。《明史·李遂传》:嘉靖三十八年(1559),“(刘)景韶亦败(倭)贼印庄,追奔至新河口,焚斩甚众”。清移印庄巡司于泰兴市东三十里童桥镇。
元至正十七年 (1357) 朱元璋改晋陵县置,为长春府治。治所即今江苏常州市。寻省入永定县。
唐天宝元年 (742) 改沧州置,治所在清池县 (今河北沧州市东南)。辖境相当今天津市海河以南,静海县和河北青县、泊头市以东,东光县及山东宁津、乐陵、无棣等市县以北地区。乾元元年(758) 复改为沧州
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十二里少陵原北。宋敏求 《长安志》 卷11: 高望堆 “《长安图》 曰: 在延兴门南八里”。
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天目山。《清一统志·杭州府二》: 禅源寺 “在于潜县天目山狮子岩右,元建,名狮子正宗寺。本朝康熙初僧玉琳重建,后毁。雍正十一年再建,赐今额”。1941年被日本飞机炸毁。
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东北章古台苏木。清时为奈曼旗驻地。“章古台”,蒙古语意为苍耳。
在今河北南皮县东南。《寰宇记》 卷65沧州南皮县: “曹公固即汉京兆尹隽不疑葬所。魏太祖因冢为固,以攻袁氏,因名曹公固。”
即洹水。在今河南安阳市北。《资治通鉴》:唐乾元二年(759),“官军步骑六十万陈于安阳河北,思明自将精兵五万敌之”。即此。
在今安徽歙县东南十二里练江上。《新唐书·地理志》 歙县:“东南十二里有吕公滩,本车轮滩,湍悍善覆舟,刺史吕季重以俸募工凿之,遂成安流。”
南朝梁置,治所在今河南桐柏县境。北周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