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渠
①在今河南沁阳市南。即广济河。其上源为济源市境之枋口水,经孟县、温县,至武陟县南入黄河。《新唐书· 崔弘礼传》: 长庆初,弘礼 “迁河阳节度使,治河内秦渠,溉田千顷,岁收八万斛”。
②又名秦家渠。相传秦开凿。在今宁夏北部黄河东。《清一统志·宁夏府一》: 秦家渠 “在灵州东,曰秦渠,古渠也”。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东岸灌溉渠道。相传始凿于秦,故名。渠口在青铜峡北,引黄河水东北流经吴忠市到灵武市止。全长60千米,渠道进水量70米3/秒。建国后经整修改建,扩大灌溉面积达3万公顷。
①在今河南沁阳市南。即广济河。其上源为济源市境之枋口水,经孟县、温县,至武陟县南入黄河。《新唐书· 崔弘礼传》: 长庆初,弘礼 “迁河阳节度使,治河内秦渠,溉田千顷,岁收八万斛”。
②又名秦家渠。相传秦开凿。在今宁夏北部黄河东。《清一统志·宁夏府一》: 秦家渠 “在灵州东,曰秦渠,古渠也”。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东岸灌溉渠道。相传始凿于秦,故名。渠口在青铜峡北,引黄河水东北流经吴忠市到灵武市止。全长60千米,渠道进水量70米3/秒。建国后经整修改建,扩大灌溉面积达3万公顷。
即今陕西平利县东南之冲河。《清一统志·兴安府一》: 界溪河 “在平利县东南二十里。一名冲河。自湖北郧阳府竹溪县流入,北流至洵阳县界入闾河”。
在今贵州从江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曹滴洞长官司:忙敛寨在“司南五里”。
清宣统三年 (1911) 置,属四川省。治所在今西藏洛隆县西硕般多。后属西康省川边道。“硕督”,藏语意为险岔口、税官岔口。旧县名。清宣统三年(1910年)置硕般多理事官。1913年改置硕督县,治硕般多
即今山东莱州市东北新城。北濒大海,东接招远界。清 《乾隆内府舆图》莱州府掖县东北有新城店。民国 《四续掖县志》 卷1作新城,为新城乡驻地。
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南。《清一统志·宝庆府二》:牛栏峒“领城溪等九砦”。
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治所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石浦镇。清废。又名昌国后千户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今浙江省象山县东南石浦。属昌国卫。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裁。
即今黑龙江省宾县治。民国魏声龢《吉林地志》:“宾县,土名苇子沟。”
明置,属越嶲卫。在今四川甘洛县西北海棠镇。
又作打则、打者、第巴达克匝、得克达克则宗、打孜宗。即今西藏达孜县东北达孜。1960年与邦堆谿、拉木谿、德庆宗合并设达孜县。“达孜”,藏语意为虎顶、虎峰。明初置,治今西藏自治区达孜县城东北达孜。1960
即今山东临沂市东北五十二里汤头镇。民国《临沂县志》舆图:县东北有汤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