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灵山
一名碧凌山。在今福建漳平市西北。明嘉靖 《漳平县志》 卷2: 碧灵山 “在和睦里西埔社。秀拔端耸,葱碧倩丽。……自昔多传仙迹,龙岩、漳平两县初发文风,皆肇于此”。《方舆纪要》 卷99漳州府漳平县: 碧灵山在 “县西北五十里,亦曰碧凌山。黛色青苍,高凌霄汉”,故名。
一名碧凌山。在今福建漳平市西北。明嘉靖 《漳平县志》 卷2: 碧灵山 “在和睦里西埔社。秀拔端耸,葱碧倩丽。……自昔多传仙迹,龙岩、漳平两县初发文风,皆肇于此”。《方舆纪要》 卷99漳州府漳平县: 碧灵山在 “县西北五十里,亦曰碧凌山。黛色青苍,高凌霄汉”,故名。
清置,即今安徽濉溪县西南临涣集。《清一统志·凤阳府二》: 临涣镇 “在宿州西南。本朝乾隆十九年设州判驻此”。在安徽省濉溪县西部。面积122平方千米。人口5.1万。镇人民政府驻临涣,人口1.1万。因临涣
在今浙江新昌县东南三十余里沃洲山麓寨岭村。《资治通鉴》:唐咸通元年(860),“南路军拔贼(裘甫)沃洲寨”。即此。见“沃洲山”。
唐天宝元年(742)改寿州置,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乾元元年(758)复为寿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寿州置,治寿春县(今安徽寿县)。辖境同寿州。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寿州。
俗称穿心塔。在今云南昆明市东郊二十余里官渡街上。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全塔系砂石砌筑。塔基台为方形,高4.8米,边长10.4米。基台上建五座佛塔,属于金刚宝座式塔。基台中部为主塔,通高16.05
唐裴度别墅。在今河南洛阳市南豆腐店。《旧唐书·裴度传》: 大和八年 (834),为东都留守,安家于集散里。“又于午桥创别墅,花木万株,中起凉台暑馆,名曰绿野堂”。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唐裴度所居。
一名伏恭河。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周礼·职方》: 河南曰豫州 “浸曰波、溠”。《左传》: 庄公四年 (前690),“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水经·涢水注》: “有溠水出 (随) 县西北黄山,南
东汉改梁父县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新泰市西羊祜城。西晋复为梁父县。东汉时改梁父县置,治今山东省新泰市西。属泰山郡。西晋时复改梁父县。
藏语译称异名,又名芒域。今西藏阿里地区西北部及毗邻克什米尔东部拉达克地区。古为羊同国属,公元7世纪前期属吐蕃。10世纪时吐蕃王室后裔于此建立政权,治所在今列城,为阿里三部之一。
在今广东曲江县东北。《寰宇记》卷159曲江县:目岭水,“水岩间有石穴如人眼极大,瞳子白黑分明,故名”。《方舆纪要》卷102韶州府曲江县:目岭水“在府东北百里。……下流五十里入浈水”。
在今江苏泰兴市南二十里。明洪武初置巡司于此。《明史·李遂传》:嘉靖三十八年(1559),“(刘)景韶亦败(倭)贼印庄,追奔至新河口,焚斩甚众”。清移印庄巡司于泰兴市东三十里童桥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