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石峡
在今湖北巴东县东。《方舆纪要》 卷78巴东县 “东奔峡” 条下: “又有破石峡,在县东五里,两崖如刀劈状。”
在今湖北巴东县东。《方舆纪要》 卷78巴东县 “东奔峡” 条下: “又有破石峡,在县东五里,两崖如刀劈状。”
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北二十四里土岗上。西邻古蒲州城址,东连西厢村。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清一统志·蒲州府》: 普救寺 “在永济县东五里。唐释道积修建,十年乃成。本名西永清院。五代时改今名。高爽华博,东临郡
①唐景云元年(710)改武隆县置,属幽州。治所即今河北永清县。天宝元年(742)改名永清县。②唐天宝三年(744)析新丰、万年二县置,属京兆府。治所即今陕西临潼县。因县境有会昌山得名。七年(748)改
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北涉县西北二里。《元和志》 卷15涉县: “因涉河水为名。” 东汉为侯国,后复为县。三国魏属广平郡。北魏废。隋开皇十八年 (598) 复置,属潞州。大业初属上党郡。唐初属韩州
在今四川资阳市西九曲河铁路桥一号墩。1951年在此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被称为 “资阳人”。
大龙山支脉。在今安徽安庆市北十八里,岭上有脊现关。《方舆纪要》 卷26安庆府怀宁县: 大龙山 “又南十里为白麟、火炉诸峰,其脉伏而复见,耸起如脊者, 曰脊现岭,为集贤岭”。
即骑田岭。又名上岭山、客岭山、黄箱山。在今湖南郴县南六十里,接宜章县界。《水经·耒水注》: 黄水 “出 (郴) 县西黄岑山,山则骑田之峤,五岭之第二岭也”。《方舆纪要》 卷82郴州: 黄岑山 “岭高千
隋开皇六年 (586) 置,治所在阳信县 (今山东阳信县南七里)。大业二年 (606) 改沧州,后又改渤海郡。唐武德四年 (621) 复改棣州,寻废;贞观十七年 (643) 又置,移治厌次县 (今山东
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岸之巴鲁斯。名见唐义净 《南海寄归内法传》 卷1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卷上。
①唐贞观六年(632)以处党项置,为羁縻州,属松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境。八年(634)改为台州。②唐置,为羁縻州,属安化州都督府。当在今甘肃庆阳地区。后废。
在今江西乐安县北。《方舆纪要》卷86抚州府乐安县:龙义镇“在县北添授乡。有巡司,明初置”。清乾隆三十年(1765)巡司移驻招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