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头城

石头城

①简称石头。又名石首城、石城。俗称鬼脸城。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清凉山上。本战国楚金陵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城石头”,从此改名石头城。六朝时,江流紧迫山麓,城负山面江,南临秦淮河口,当交通要冲,为建康军事重镇。《陈书·后主纪》:祯明二年(588),“大风至, 自西北激涛,水入石头城”。隋开皇九年(589)平陈,于此置蒋州。唐武德四年(621), 为扬州治所。九年,扬州移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此城遂毁,但仍为防守据点。《新唐书·韩滉传》:唐建中四年(783)朱泚作乱,韩滉曾“筑石头五城, 自京口至玉山”。同书《李锜传》载:元和二年(807),“筑石头城,谋据江左”。北宋以后,长江主流向西北移徙,城西淤为平地,失去当年雄据之势,古城也荡然无存。今残存城垣为明初扩建应天府城时所修筑。因长年风化剥蚀,石屋凹凸不平,故俗称“鬼脸城”。

②即陌城。在今江苏吴江市北。《寰宇记》卷91吴县:石头山(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大江边(按,《清一统志》作“吴江县北”)。一名陌城是也。《吴地记》云:夫差十二年既杀子胥,后悔之,与群臣临江作塘,创设祭奠,百姓缘为立庙”。


简称石城,又称石首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本战国楚金陵邑,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孙权重筑改名。因城基利用天然岩石凿成,故名石头。东晋义熙初又加固。长江主流紧迫山麓,城负山面江,南临秦淮河口,当水路交通要冲,形势险固,故有“石城虎踞”之称。三国吴、东晋、南朝建都建康(吴名建业,今南京市),倚此为守卫都城的军事重镇。隋平陈,于此置蒋州。唐武德三年(620年)为扬州治所,九年扬州移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此城遂废。建中、元和时又曾一度修筑。北宋以后,长江主流逐渐向西北徙移,城西一带悉淤为平陆,无复以前雄踞之势。城基遗迹为赭红色,内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处为17米。宋以前西侧濒临长江,形势险要。六朝时为水师驻地。


猜你喜欢

  • 湛卢山

    在今福建松溪县南。《宋书·州郡志》 建安太守: “闽中有山名湛,疑湛山之炉铸剑为湛炉也。” 《新定九域志》 卷9建州有湛炉山,“ 《图经》 云: 昔湛王铸剑于其上,因而为名”。《清一统志·建宁府》 引

  • 伊尔库鲁噶珊

    又作依勒枯鲁。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东岸耶拉布加地方。明为亦儿古里卫,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康熙《皇舆全览图》:黑龙江下游东岸有“衣勒枯鲁噶山”。后属三姓副都统。光绪《吉林通志》卷17:混

  • 百丈岭

    ①在今福建建宁县北五十里。《舆地纪胜》卷134邵武军《景物下》:百丈岭“在建宁县,乃闽楚分界。鸟道悬绝,昔无诸越王筑台之所”。明嘉靖《建宁县志》卷1《山川》:“百丈岭,亦名朝天岭。”②在今江西贵溪县北

  • 新安港

    在今湖北通城县东。《方舆纪要》 卷76通城县: 新安港“在县东二十里。出黄龙山,东北流。县东三十里之鲤鱼港,东十里之东港,俱汇流于此,而入隽水”。

  • 对青山站

    在今黑龙江省呼兰县西南对青山镇。《清史稿·地理志》呼兰府:“西南东清铁路对青山车站,南六十里至哈尔滨。”

  • 平凉县

    北周置,属长城郡。治所即今甘肃平凉市。隋移治平凉市西北,属平凉郡。唐移治今市西三十五里。唐末废。五代唐清泰三年(936)复置,属泾州。北宋复还今治,仍为渭州治。金为平凉府治。民国初为甘肃泾原道治。19

  • 西路左翼后旗

    即蒙古扎萨克图汗部左翼后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巴彦洪古尔省巴彦察干。

  • 木栅水

    在今广东云浮市南。《舆地纪胜》卷98南恩州:木栅水“一名甘婪水。源出县西廉山脚,东北穿岩底过,合富林水。夷语:以水为甘,穴为婪”。《方舆纪要》卷101阳春县:木栅水“在县西北百三十里。一名甘婪水。源出

  • 洪口

    即今四川通江县东北洪口镇。1935年初川陕革命根据地所置城口县迁治于此。集镇名。在浙江省泰顺县城东北部。洪口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1330。 仙居溪、葛溪在此汇流,河床遂宽,故名。产茶叶、油茶籽。有陶

  • 高陌河

    在今河南光山县南四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50光山县 “梅林河” 条下: 高陌河 “源出县南八十里之白压山,东北会临仙河,而入于官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