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盐山
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七里长江南岸。《方舆胜览》卷57夔州:白盐山“在城东十七里。崖璧五十余里。其色炳耀,状若白盐”。隔江与赤甲山相对,中夹江为瞿塘峡,为蜀之咽喉。《方舆纪要》卷69奉节县:白盐山“明初伐蜀,汤和分军出赤甲,白盐两山间,遂克夔州”。
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岩壁高峻,色若白盐,因名。明初伐蜀,汤和军出赤甲、白盐两山间,遂克夔州,即此。
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七里长江南岸。《方舆胜览》卷57夔州:白盐山“在城东十七里。崖璧五十余里。其色炳耀,状若白盐”。隔江与赤甲山相对,中夹江为瞿塘峡,为蜀之咽喉。《方舆纪要》卷69奉节县:白盐山“明初伐蜀,汤和分军出赤甲,白盐两山间,遂克夔州”。
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岩壁高峻,色若白盐,因名。明初伐蜀,汤和军出赤甲、白盐两山间,遂克夔州,即此。
旧名益浆水。亦名县前水。即今江西上犹县南上犹江。《清一统志·南安府》:上犹江“旧名益浆水。源出湖南桂阳县,东流径崇义县北,又东经上犹县南,亦名县前水。又东至南康县东北界会章江”。又称犹水。章水支流。在
在今河北肃宁县东北隅。《资治通鉴》: 五代晋开运三年 (946),天雄节度使杜威帅兵至瀛州,“闻契丹将高谟翰先引兵潜出,威遣梁汉璋将二千骑追之,遇契丹于南阳务”。即此。在今河北省肃宁县城东北,或云在城
即今福建连江县境之连江。《方舆纪要》 卷96连江县: 连江 “一名岱江”。
在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归州镇南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78归州: 楚台山 “在州城中,旧说楚襄王建台于此。今为长宁千户所治”。
即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黄旗海。《资治通鉴》:隋开皇十九年(599)征突厥都蓝可汗,高颎军“至族蠡山,与突厥遇,交战七日,大破之;追奔至乞伏泊,复破之”。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前旗东北黄旗海。
元置,属定元府。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南二十里(一说在罗甸县东北)。后废。
在今福建仙游县东南四十二里枫亭镇锦岭。蔡襄 (1012—1067) 字君谟,仙游人。进士出身,历任漳州军事判官、西京留守推官、福建转运使、枢密院直学士、端明殿学士和开封、福州、泉州等地郡守。工书法,为
即吴国。又作句吴、工吴。周太王子太伯、仲雍所建。初都蕃离 (一作梅里,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后迁都吴 (今江苏苏州市)。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
在今湖南衡东县东境。《方舆纪要》卷80衡山县:“阴山港在县东百里,与攸县接界,其下流入于攸水。”
即浇洛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资治通鉴》: 东晋太宁三年 (325),后赵 “(宇文) 乞得归据浇水以拒 (慕容)皝”。胡三省注: “浇水,即浇洛水。”即“饶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