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拱箐
在今贵州赫章县东北。地当川、滇、黔三省之交,群山环合,地势险要。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民首领陶新春据此。清王定安 《湘军记》 卷14《平黔篇》: “陶新春者,踞毕节之猪拱箐,有众数万,时掠川滇边地,而苗夷、土匪、散勇、游民杂处其中,亦贵西巨寇也。” 同治二年 (1863) 二月,太平军石达开自镇雄掠毕节,猪拱箐苗民曾加以响应。
在今贵州省赫章县东北。地当川、滇、黔三省之交,八山环合,与海马姑犄角相望。清同治六年(1867年),陶新春率苗民起义军据猪拱箐,即此。
在今贵州赫章县东北。地当川、滇、黔三省之交,群山环合,地势险要。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民首领陶新春据此。清王定安 《湘军记》 卷14《平黔篇》: “陶新春者,踞毕节之猪拱箐,有众数万,时掠川滇边地,而苗夷、土匪、散勇、游民杂处其中,亦贵西巨寇也。” 同治二年 (1863) 二月,太平军石达开自镇雄掠毕节,猪拱箐苗民曾加以响应。
在今贵州省赫章县东北。地当川、滇、黔三省之交,八山环合,与海马姑犄角相望。清同治六年(1867年),陶新春率苗民起义军据猪拱箐,即此。
即今甘肃东南部藉河。源出甘谷县西南,东流经天水市入渭河。唐杜佑 《通典》 卷174: 藉水“一名洋水,今名峄水”。
即今云南麻栗坡县。清代属开化府。民国 《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 “清乾隆初辟时,原名新草房街。后嘉庆时,江湖川黔人来此经商,以四面坡上有麻栗树,故名曰麻栗坡街。”
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杂多县扎曲及子曲上流。
即岭南。唐代指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及越南北部地区。唐萧昕 《送桂州刺史序》 云: “居五岭之表,控两越之郊。” 《新五代史·刘隐世家》:唐末 “唐世名臣谪死南方者往往有子孙,或当时仕宦遭乱不得还者
明置,属盐城县。即今江苏阜宁县西南青沟镇村。明置巡司于此。古镇名。即今江苏省阜宁县西南青沟,接淮安市楚州区界。旧为山阳(今淮安市楚州区)、盐城间水路要冲,明初置巡检司于此。
金改西京道置,治所在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辖境相当今山西内长城以北,内蒙古多伦,河北赤城以西,乌加河以东地区。蒙古废。金以西京道改置,治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辖境约相当今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山西省雁
①又名锦江。在今福建建阳市东。《方舆纪要》 卷97建阳县: 锦溪 “ 一名交溪。其源有二: 一自崇安县之崇溪,合武夷水流入境; 一出县西毛虚漈山,交注于东山下,南流达于建溪”。《清一统志·建宁府》 引
北宋置,属镇戎军乾兴砦。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北。后废。
即今河北新乐市西南二十二里化皮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0新乐县图:西南有化皮村。
在今河北大城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1大城县: 黄汊河在 “县东北八十里,即易水下流,自文安县分流入境,又东北入武清县之三角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