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灵岩寺

灵岩寺

①原在山西大同云冈,后仿造于河南洛阳市南龙门石窟。《魏书·释老志》 载:“景明初,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于洛阳伊阙山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洛阳伽蓝记》卷5载:“京南关口有石窟寺、灵岩寺。”《魏书·出帝纪》 亦载:永熙二年(533)正月,“己亥,车驾幸嵩高石窟灵岩寺”。疑即龙门石窟中的宾阳洞。

②一名秀峰寺。故址在今江苏吴县西南灵岩山上。《吴地记》:“晋太尉陆玩舍宅置寺。”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卷32:“显亲崇报禅院在灵岩山顶,旧名秀峰寺,吴馆娃宫也。梁天监中始置寺,……今为韩蕲王功德寺,寺改今名。”

③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方山之阳,泰山西北麓。北魏正光中法空禅师始建。《方舆纪要》卷31引唐李吉甫《十道图》,以此寺与南京栖霞寺、天台国清寺、江陵玉泉寺为“四绝”。寺内有唐李邕撰书《灵岩寺颂碑》。元于钦《齐乘》卷5谓“寺乃佛图澄卓锡之地,有立鹤泉、佛日岩、辟支塔。自山麓至寺门十余里,古松参天,亦谓之十里松,历代碑志具存”。清聂��《泰山道里记》引元八达氏题识曰:“岩前松桧时时绿。东晋京兆竺僧朗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初止于琨瑞山降锡焉,尝往来于此说法,猛兽归伏,乱石点头,灵岩所由名也。”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④在今陕西略阳县南七里嘉陵江畔。《清一统志·汉中府》:灵岩寺“在略阳县南七里。唐建”。


(1)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南方山下、泰山西北麓灵岩峪中。《泰山道里记》:东晋京兆竺僧朗尝往来于此说法,“猛兽归伏,乱石点头”,故称灵岩。创建于前秦永兴年间,兴于北魏,盛于唐宋,与南京栖霞寺、天台国清寺、江陵玉泉寺同称中国四大丛林。最盛时殿阁40余处,禅房500多间,僧侣500余人。主体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现存殿宇为明代建筑,其前檐下柱础仍为唐宋遗物,殿内40尊彩色泥塑罗汉像,高1~1.2米,其中27尊塑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另17尊为明代增塑,艺术价值很高,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殿西有墓塔林,还有辟支塔、御书阁等重要古建筑及唐李北海灵岩寺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区北灵岩山七星岩下。这里层峦叠嶂,泉水淙淙,松竹茂密,为著名避暑胜地。寺始建于隋,名光化寺。唐高僧道因住持于此。唐开元年间,印度高僧阿世多尊者重建,并建千佛塔。清同治年间在寺后发现两个藏经洞,藏有唐代石刻《大般若经》、《佛说灌顶经》、《波罗蜜多心经》等20余种,经版近千块,出土时部分已破碎。现存罗汉殿、天王殿、接引殿等均系清代建筑,面积达 2145 平方米。寺内还有千手观音、黑风洞、灵窦泉、棋盘石、喜雨坊等古迹。

灵岩寺墓塔林


猜你喜欢

  • 新开山

    在今四川铜梁县东。《方舆纪要》 卷69铜梁县: 新开山在 “县东六十里。山有道,直走巴县”。

  • 冈溪县

    南朝宋泰始六年(470)置, 属始兴郡。治所在今广东连州市西北。泰豫元年(472)废。古县名。南朝宋泰始六年(470年)置,治今广东省连州市西北。属始兴郡。泰豫元年(472年)废。

  • 南堂

    ①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为北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堂。明为首善书院,万历三十三年 (1605) 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在此建经堂传教。清顺治七年 (1650) 天主教耶稣会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此正式营建南堂

  • 贵平山

    在今四川仁寿县东北。唐杜佑 《通典》 卷175 《州郡典》: “贵平,汉广都县地。后周置今县,有贵平山,因以为名。”

  • 婺川县

    元改务川县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即今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明属思南府。民国初属贵州镇远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59年复改务川县。1986年改设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古旧县名。元改务川县置,治

  • 元扈山

    即玄扈山。在今陕西洛南县西洛水之南。《方舆纪要》卷54洛南县:元扈山“相传黄帝受图处。元扈水出于此”。

  • 句卢山

    一名马鞍山。在今江苏东海县南。《寰宇记》卷22海州朐山县:“句卢山一名马鞍山,山在县西南一百二里……形勾曲,状似马鞍。”

  • 雀儿山

    在今四川德格县东南。山麓为新路海,为四川最大的冰川湖。民国 《德格县图志》: “由邓柯县之朗吉岭, 沿金沙江, 绵亘南伸龚峰, 叠��高入云霄,至龚垭转向东北行,各里穆山起

  • 加迭喀桑

    玉树土司之蒙古尔津、永夏、竹节三族的合称。同牧于青海称多县鸦砻江上游咱曲流域。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卷上:“蒙古尔津族、永夏族、竹节族,同牧咱(扎)曲河流域,统称加迭喀桑(译言三族人民合驻之意)。又

  • 马武窟溪

    即今台湾省台东县东北马武溪。《清史稿·地理志》 台东州:“马武窟溪”等“并在州东南,入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