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泰和县

泰和县

①隋开皇十一年 (591) 改西昌县置,属吉州。治所在今江西泰和县西三里。大业间属庐陵郡。大业八年 (612) 移治今泰和县西六里。唐武德五年 (622) 为南平州治,八年 (625) 改太和县,改属吉州。贞观初还旧治,贞元三年 (787) 移治今泰和县。元元贞初升为太和州。明洪武初复改泰和县,属吉安府。民国初属江西庐陵道。1926年直属江西省。

②北宋宣和中改万寿县置,属顺昌府。治所在今安徽太和县西北八里旧县镇。蒙古至元二年 (1265)并入颍州。元大德八年 (1304) 复置,改为太和县,移治今太和县。


(1)古县名。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万寿县置,治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原墙镇。属顺昌府。金属颍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废,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改名太和县,移治今址。(2)今县名。在江西省中西部。属吉安市。面积2666平方千米。人口51.3万。辖16镇、6乡。国有武山综合垦殖场驻境内。县人民政府驻澄江镇。汉属庐陵县地。三国吴析庐陵县地置西昌县,治今县城西文溪村一带。属庐陵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更名安丰县。十一年以“地产嘉禾,为和气所生”更名泰和县。属吉州。大业三年(607年)属庐陵郡。唐武德五年(622年)为南平州治。八年州废,称太和县,属吉州。天宝元年(742年)属庐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吉州。贞元三年(787年)徙治于今址。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县为州,属吉安路。明复降州为泰和县,属吉安府。清仍明制。1912年属江西省,1914年属庐陵道,1927年复属江西省。1939—194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曾驻县境中部上田村。1949年属吉安专区,1968年属井冈山地区,1979年属吉安地区,2000年属吉安市。地处吉泰盆地南部,赣江纵贯县境中部。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薯类、豆类、芝麻等,为全国商品粮、商品牛生产基地县和省重点油菜籽、甘蔗、花生生产区。特产泰和乌骨白羽鸡、百合、红瓜子。山地富森林,并产油茶、柑橘。有钨、铁、石灰石、瓷土、石膏、煤、钾盐等矿。工业有机械、建材、陶瓷、制糖、食品、化工、造纸、纺纱、皮革等。乌鸡补酒、乌鸡白凤丸、酱菜为优质名产。京九铁路斜贯东部,有赣粤高速公路,105、 319国道,万沙等公路。赣江水运上溯赣州,下达九江。纪念地有白云山战斗指挥所、老营盘革命烈士纪念碑。名胜古迹有武山、杨士奇墓、快阁、龙头山塔。


猜你喜欢

  • 隆庆卫

    明建文四年 (1402) 置,属万全都司。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居庸关口。隆庆元年(1567) 改名延庆卫。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改居庸关千户所置,治今北京市昌平区西北居庸关。属后军都督府。地

  • 海龙府

    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升海龙厅置,属盛京将军 (后改奉天省)。治所在今吉林梅河口市东北海龙镇。辖境相当今吉林梅河口、东丰、东辽、辽源、柳河等市县及辽宁西丰县地。1913年改为海龙县。清光绪二十

  • 固留镇

    金置,属平阴县。在今山东肥城市西南。

  • 柳条堡

    明置,即今辽宁灯塔县西北柳条寨乡。明 《辽东志》 卷1 《辽东都司图》: 辽阳城北沙河南有柳条寨。《方舆纪要》 卷37辽东都司: 柳条堡“在司北。旧为柳条寨。弘治中,始增置营堡于此”。

  • ?山

    又作㞯,读作偶。又名��亭山、㞯姥峰。在今江苏溧阳市东北二十五里,与宜兴市交界处。宋《景定建康志》卷17引《风土记》云:“昔有�&

  • 思陀山

    在今云南红河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15思陀甸长官司: 思陀山 “在司治 (今县西南大新寨) 东。山顶平夷,有思陀寨遗址”。

  • 延亭镇

    清置,属霞浦县。即今福建霞浦县东南延亭。

  • 高阳关

    五代周显德六年 (959) 置,在今河北高阳县东二十五里旧城镇。《宋史·地理志》: 顺安军“本瀛州高阳关砦”。庆历八年 (1048) 于此置高阳关路安抚使,统瀛、漠、雄、贝、冀、沧、承、静、保定、乾宁

  • 富家场

    即傅家场。今四川仁寿县东南富加镇。

  • 渠滥川

    古地名。在今云南大理市东的凤仪坝子。《隋书·史万岁传》: 开皇间,史万岁 “渡西二河,入渠滥川,行千余里,破其三十余部”。即此。一说在今晋宁县附近。在今云南省晋宁县一带;一说即县东南五里,东北流入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