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河朔三镇

河朔三镇

亦作河北三镇。唐天宝末安史之乱后,黄河以北魏博、成德、卢龙三个藩镇之合称。广德元年 (763) 平定史朝义,将三镇授安史降将。三镇辖境基本状况是: 魏博镇辖魏、博、贝、丘、澶、相六州,治所在魏州 (今河北大名县东北); 成德镇辖恒、赵、深、冀四州,治所在恒州 (治今河北正定县);卢龙镇辖幽、蓟、涿、营、平、檀、妫、瀛、莫九州,治所在幽州 (治今北京城西南隅)。三镇辖境包括北京市及河北大部、天津市海河以北地区。三镇节度使基本上是王朝辖境内的独立王国。安史之乱前,河朔为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达地区; 乱后由于在武人长期统治之下,“暴刑暴赋,唯恤军戎” ( 《通典 ·职官》),社会经济文化遭受严重的破坏。《新唐书·史孝章传》: “大河之北号富强,然而挺乱取地,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


又称河北三镇。指唐平定安史之乱后黄河以北的成德、魏博、卢龙三个藩镇。唐宝应元年(762年)至广德元年(763年)平定史朝义后,即以此三镇先后授安史降将。三镇辖境前后有变化:成德镇常辖恒、赵、深、冀四州,治恒州(今河北正定县);魏博镇常辖魏、博、贝、卫、澶、相六州,治魏州(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卢龙镇常辖幽、涿、营、蓟、平、檀、妫、瀛、莫九州,治幽州(即今北京城西南隅)。三镇辖区相当今北京市及河北省大部、天津市海河以北地区。三镇名为唐朝藩镇,实是独立王国。百余年间,在武人统治之下,使原本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发达的河朔地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至“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


猜你喜欢

  • 林口县

    1939年置,属吉林省。治所即今黑龙江省林口县。1945年划归合江省。1949年划归松江省。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在黑龙江省东南部。属牡丹江市。面积 7184.7 平方千米。人口44.8万。辖9镇、

  • 大圣登山

    在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五里。《方舆纪要》卷122印江县:大圣登山“山高耸,为县境之望”。

  • 蒿水桥

    在今河北巨鹿县南贾庄附近。《明史·卢象昇传》: 崇祯十一年 (1638),“师至蒿水桥,遇大清兵”,激战败死。在今河北省巨鹿县南贾庄附近。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卢象升于此遭遇清兵,军败战死。

  • 本化县

    隋大业十二年(616)分江阳县置,属江都郡。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东二里。寻废。古县名。隋大业十年(614年)析江阳县置,治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西北。属江都郡。寻废。

  • 北殿山

    又名龟山、覆盆山。在今广东澄海市西北七里。《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澄海县:北殿山“相传宋太子避元兵至此设行在,因名。俗呼皇子佃山”。

  • 东常寿

    一作东长寿。即今河北新乐市。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0新乐县图:西南有东常寿。1958年新乐县迁冶于此。1992年改设新乐市。

  • 大同路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大同府置,治所在大同县(今山西大同市)。辖境相当今山西内长城以北, 内蒙古大青山以南地区。明洪武二年(1369)复改大同府。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大同府置,治大同县

  • 围底墟

    即今广东罗定市东南三十里围底镇。明万历《广东通志》卷62:罗定州有围底墟。

  • 夕阳县

    西汉置,属右北平郡。治所在今河北滦县西南。汉有铁官。东汉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滦县西南。属右北平郡。东汉省。后燕慕容宝封高云为夕阳公,即此。

  • 静州长官司

    明洪武七年 (1374) 置,属茂州。治所在今四川茂县东二里静州村。《方舆纪要》 卷67静州长官司: “正德间,与岳蓬为乱,攻茂城,断水道,城中大困,既而克平之。所辖法虎、桃沟等八寨。州南北定门至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