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沮水

沮水

①在今山东西南部。《尚书·禹贡》 兖州:“雷夏既泽,灉、沮会同。” 伪孔传: “雷夏,泽名。灉、沮二水会同此泽。” 《尔雅·释水》: “济为濋。”濋与沮音近,或沮水即濋水,为济水的支流。据 《元和志》 卷11雷泽县: “灉水、沮水,二源俱出县西北平地”,并说 “雷夏泽在县北郭外。灉、沮二水,会同此泽”。唐雷泽县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五代、北宋时这一带地方屡为黄河决流所淹灌,沮水故道遂致湮废。明、清地志以出自今山东菏泽东,流经巨野、嘉祥注入南阳湖的潴水河、澹台河及其自巨野北流至寿张入运河的一支为沮水,更与 《禹贡》 沮水无涉。

②亦作睢水。即今湖北西部长江支流沮河、沮漳河。源出保康县西南,东南流经远安、当阳,至荆沙市西注入长江。《左传·哀公六年》: “江、汉、睢、漳,楚之望也。” 睢即沮河。《汉书·地理志》 汉中郡房陵县: “东山,沮水所出,东至郢入江,行七百里。”

③源出陕西黄陵县西,曰子午水。东流为沮水,入于北洛河。《汉书·地理志》 直路县: “沮水出县西,东入洛。” 即此。

④在今陕西勉县西。即汉水别源。《汉书·地理志》 武都郡沮县: “沮水出东狼谷,南至沙羡南入江。” 《水经·沔水注》: “沔水一名沮水。阚骃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曰沮水也。县亦因受名焉。导源南流,泉街水注之。水出河池县,东南流入沮县,会于沔。沔水又东南,径沮水戍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

⑤即今陕西岐山县东��河。 源出岐山县东北��谷,东南流径扶风县,至武功县西北合漆水河入渭。《诗经·大雅·绵》: “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史记·周本纪》: 古公 “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

⑥应即流经今陕西耀县、富平,在临潼县东北注入渭水的石川河。《尚书·禹贡》 雍州: “漆、沮既从”; 导渭,“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此沮水在泾水以东,与岐周之沮有别。伪 《孔传》、阚骃 《十三州志》 以为漆、沮是一水,即洛水 (北洛) 下游。《水经注》 既沿用伪 《孔传》、阚骃的说法,又将源出今陕西宜君县,流经铜川市、耀县、富平县,注入渭水的石川河和郑国渠故道在今富平县南会合石川河以后东注洛水一段都称为沮水。程大昌、胡渭认为沮水 (今石川水) 循郑国渠东注洛水是郑国凿渠以后的事,《禹贡》 所谓沮水应即今石川河。


(1)古水名。(1)在今陕西省境内,今为何水无考。一说在今陕西省彬县、岐山县一带;一说即《说文解字》、《水经》所载之漆水,在今陕西省麟游县西。(2)今为何水无考。有四说。一说在今陕西省境内,渭河之北,泾河、黄河之间,持此说者居多;一说即今洛河,与漆水同为一水;一说即今石川河,又名宜君水,出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北,东南流与漆水会合成石川河;一说即今石川河及古郑国渠之东段。(3)即《尚书·禹贡》“雷夏既泽,灉、沮会同”之沮水。又名清水河,为灉水支津。在今山东省菏泽市东,东南流为北渠河,折东北经今巨野县为潴水河。歧流有二。一东经今嘉祥县为澹台河,注入南阳湖;一北流,称济水,经今郓城县南,又北复名沮水,在今寿张县境内注入运河。一说沮水即濋水,为古济水的分支,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自济水分出,东北流经封丘县北、长垣县南,至山东省菏泽市东北向东汇入古巨野泽。一说在今山东省菏泽市东北,与雍水合,注入雷夏泽。(4)在今陕西省境内,为沔水支流。《汉书·地理志》载沮县有沮水。《水经注》:沔水出武都沮县东南十里。“一名沮水。阚骃曰:以其初出沮洳然,故名沮水也”。(5)即今湖北省沮漳河西源沮河。(2)今水名。又称东沮水、沮河。洛河支流。在陕西省中部黄陵县境内。源于县西北隅蚰蜒岭沮源关南侧,东流经双龙、店头镇,绕县城,至县河口注入洛河。长135.3千米,流域面积约 2484 平方千米。支流有青河、柳芽川、西沟等。干、支流建有水库多座。


猜你喜欢

  • 滆湖

    一名西滆湖。俗名沙子湖。即今江苏武进县西南、宜兴市西北滆湖。晋郭璞 《江赋》: “具区、洮、滆。” 《水经·沔水注》: “五湖谓长塘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也。” 《寰宇记》 卷92常州武进县: 滆

  • 茆团

    元置, 属庆远南丹安抚司。 治所在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明废。

  • 雷陂

    ①亦曰雷塘。在今江苏扬州市北十里。《汉书·景十三王传》: 江都王建 “游雷波”。颜师古注:“波读为陂。雷陂,陂名。” 《新唐书·杜佑传》: 佑为淮南节度使,“决雷陂以广灌溉,斥海濒弃地为田,积米至五十

  • 花桥市

    即今湖南冷水滩市北七十里花桥街镇。清《乾隆内府舆图》永州零陵县北有花桥。光绪《湖南通志》卷1零陵县图作花桥市。

  • 姑婆屿

    在今台湾省澎湖县西北,白沙岛之西北。清蒋毓英 《台湾府志》 卷3: 姑婆屿,“澎湖居民春往捕蠔,冬往掇拾紫菜”。北端海拔21米。有英船遇难纪念碑。清光绪十八年 (1892) 英船在此失事。

  • 洛宁县

    1914年改永宁县置,属河南河洛道。治所即今河南洛宁县。1927年直属河南省。在河南省西部。属洛阳市。面积2305.5平方千米。人口44.9万。辖3镇、18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魏文帝时置北宜阳县

  • 李家桥

    即今北京市顺义县南二十里李桥镇。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6顺义县图:南有李家桥。

  • 平望镇

    北宋置,属吴江县。即今江苏吴江市南四十五里平望镇。元、明、清置巡司于此。在江苏省吴江市中部、京杭运河与太浦河两岸。面积83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政府驻平望,人口1.4万。原名平望驿,《平望志》

  • 番须口

    在今陕西陇县西北五十里。《后汉书·来歙传》: 建武八年 (32) 春,歙与征虏将军祭遵袭略阳,“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即此。

  • 安山驿

    唐置,在今陕西商州市北五十三里。《方舆纪要》卷54商州:安山驿“其地有安山,山下有紫榆涧,清池水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