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河
在今江苏淮安市南十里。《明史·地理志》 山阳县:“西南有永济河,万历九年开,长六十五里,亦谓之新运河。”《清一统志·淮安府一》:永济河“上自窑湾,下合通济闸,长四十五里。今淤。《河渠考》:万历十年,督漕凌云翼以运船由清江浦出口多艰险,乃自浦西开永济河七十里,起城南窑湾,历龙江闸,至杨家涧,出武家墩,折而东合通济闸出口,更置闸三,以备清江浦之险。未几闭塞”。
在今江苏淮安市南十里。《明史·地理志》 山阳县:“西南有永济河,万历九年开,长六十五里,亦谓之新运河。”《清一统志·淮安府一》:永济河“上自窑湾,下合通济闸,长四十五里。今淤。《河渠考》:万历十年,督漕凌云翼以运船由清江浦出口多艰险,乃自浦西开永济河七十里,起城南窑湾,历龙江闸,至杨家涧,出武家墩,折而东合通济闸出口,更置闸三,以备清江浦之险。未几闭塞”。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析辽阳县及兴京、凤凰二厅地置,属奉天府。治所在本溪湖(今辽宁本溪市)。《奉天郡邑志》谓:“治本溪湖,名曰本溪县。”民国属奉天辽沈道,1929年属辽宁省。1952年裁入本溪市,
战国时齐邑。在今山东沂源县东南盖冶。《孟子·公孙丑下》: “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 注:“盖,齐下邑也。” 西汉置盖县。古邑名。战国齐邑。即今山东省沂源县东南盖冶。《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为卿于齐
在今云南华坪县东北五十二里。原为土官章氏衙署。清光绪十八年(1892)改流,置华荣庄经历署,属永北直隶厅。村名。在云南省华坪县北部偏东。属船房傈僳族傣族乡。人口490。元、明、清为北胜府土官章氏衙署驻
罕、幵初为两支羌族部落,同居于湟中及鲜水(今青海青海湖)一带。其地有罕幵谷、罕幵南溪水(今甘肃临夏市西南)。后遂为地区名。《宋书·吐谷浑传》:“浑既上陇, 出罕幵、西零。……罕幵,今枹罕县。”
在今湖北英山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26英山县: 柳林关在 “县北四十里……旧皆为控扼之地。今废”。
西汉置,属中山国。治所在今河北无极县西二十五里新城。三国魏属中山郡。西晋废。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复置,属中山郡。北齐废,寻复置,并移治今无极县,仍属中山郡。隋属博陵郡。唐属定州,万岁通天二年(69
北宋置,属秦州静戎砦。在今甘肃秦安县西南。《方舆纪要》卷59秦州秦安县:长山堡,“宋置,以近长山而名”。
古浙江的别名。《汉书·地理志》 丹阳郡黝县: “渐江水出南蛮夷中,东入海。” 《说文》作渐水,释同 《汉志》。《水经》 有 “渐江水” 专条,云: “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余杭,东入于海。” 郦注:
南朝宋孝武帝分安陆县置,属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孝昌县北。因孝子董黯立名。明帝时为南义阳郡治。西魏为岳州岳山郡治。隋大业初属安陆郡。唐属安州。元和三年(808)废。咸通中复置,五代唐同光二年(924)改
即今天津市宁河县治。为盐场。《元史·食货二》:至元十九年(1282),“改立大都、芦台、越支、三叉沽盐使司一。二十五年,复立三汊沽、芦台、越支三盐使司”。清设盐场大使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