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永泰县

永泰县

①唐武德四年(621)置,属梓州。治所在今四川盐亭县东六十里永泰乡。《元和志》卷33永泰县:“地号永泰,因以为名。”天宝初属梓潼郡,乾元初复属梓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废入盐亭县。十年(1077)置永泰尉司,建中靖国初改为永泰尉司,南宋绍兴初改为永泰县,未几废。三十一年(1161)复置永泰县。元初废。

②唐永泰二年(766)置,属福州。治所即今福建永泰县。《寰宇记》卷100福州永泰县引《图经》:“唐永泰二年置,以年号为县名。”北宋崇宁元年(1102)更名永福县。1914年因与广西永福县重复,仍改名永泰,属福建闽海道。1928年直属福建省。


(1)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析盐亭县置,治今四川省盐亭县东南永泰场。属梓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省入盐亭县。十年复置。后为永泰尉司,建中靖国初改名安泰,绍兴初复为永泰县,元初废。(2)今县名。在福建省东部,大樟溪中、上游。属福州市。面积 2243 平方千米。人口35.8万。辖9镇、12乡。县人民政府驻樟城镇。唐永泰二年(766年)析侯官县西部、龙溪县东部地置县,治今址。以年号为名,属福州。五代唐长兴四年(933年)王闽属长乐府。北宋属福州,崇宁元年(1102年)改名永福县。元属福州路。明、清属福州府。1913年废府,属东路道。1914年因与广西永福县重名,复名永泰县,属闽海道。1928年直属省。1949年属第四专区,1950年属闽侯专区。1956年属晋江专区,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1971年属莆田地区。1983年属福州市。大漳溪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县境,水力资源丰富。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主产稻,并产李、柿、梨、板栗。所产蜜饯闻名。工业有电力、造纸、制药、食品等。有铁、铅、锌等矿。福三、五秀、安嵩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方广岩、姬岩、闇亭寺、名山室、青云山及塔山公园。


猜你喜欢

  • 阙西县

    南朝宋改厥西县置,属随阳郡。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 南齐属随郡。 北魏改㵐西县。古县名。南朝宋改厥西县置,治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北,属义阳郡。北魏改名㵐西县。

  • 雷记沟

    即今宁夏盐池县西南青山乡北雷记沟村。1936年为盐池县苏维埃政府四区政府驻地。1947年回民支队驻此。

  • 东真国

    又作大真国、东夏国。金贞祐二年(1215)蒲鲜万奴据辽东自立,都咸平(今辽宁开原市东北老城镇)。国号大真。次年,降于蒙古,同年复叛。改国名东夏。旋移都南京(今吉林延吉市东城子山古城)。辖境约当今吉林大

  • 蚕陵县

    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 置,属汶川郡。治所在今四川茂县西北一百二十里较场乡南迭溪。《寰宇记》 卷78卫山县: “县西有蚕陵山”,遂以为名。地节三年 (前67) 属蜀郡。东汉改为八陵县。《后汉书·桓

  • 阶陵县

    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置,属仇池郡。治所在今甘肃礼县西南。北周省入仓泉县。古县名。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置,治今甘肃省礼县西南。属汉阳郡。北周废。

  • 宣化军

    ①五代方镇名。后梁置,治所在邓州 (今河南邓州市)。后唐改名威胜军。②北宋景德三年 (1006) 改高苑县置,属京东西路。治所即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城镇。熙宁三年(1070) 改高苑县。五代方镇名。梁置

  • ?厦

    在今安徽休宁县东南五十余里白际岭。明置巡司于此。嘉靖中移驻屯溪。

  • 大福坪

    即今湖南安化县东南一百三十二里大福镇。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安化县图:县(旧治在今县东南梅城镇)东北有大福坪。

  • 英潮港

    在今海南省东方黎族自治悬县北昌化江口。旧属昌化县。明正德 《琼台志》 卷6: 昌化县有“英潮港”。港口海船可以寄碇,港外四更湾、马头湾下有暗沙,最号险阻。

  • 辽隧县

    三国魏改辽队县置,属辽东郡。治所在今辽宁海城市西北高坨子附近。《三国志·魏书·毋丘俭传》:景初元年(237),“率幽州诸军至襄平,屯辽隧”。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