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道
西汉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礼县西北。《汉书·地理志》 陇西郡氐道:颜师古注曰:“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 故曰氐道。”西晋废。
西汉置,治今甘肃省礼县西北。属陇西郡。因其地为氐族所居,故名。景帝时,徙留何等羌于氐道,即此。西晋废。
西汉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礼县西北。《汉书·地理志》 陇西郡氐道:颜师古注曰:“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 故曰氐道。”西晋废。
西汉置,治今甘肃省礼县西北。属陇西郡。因其地为氐族所居,故名。景帝时,徙留何等羌于氐道,即此。西晋废。
在今湖南华容县东南墨山下。唐李华《云母泉诗》序:“洞庭湖西玄石山,俗谓之墨山。山南有佛寺,寺倚松岭,下有云母泉……自墨山西北至石门,东南至东陵,广轮二十余里,尽生云母……井泉溪涧,色皆纯白,乡人多寿考
1935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由南郑、褒城二县析置,治新集 (今陕西南郑县西新集镇)。取二县首字为名。不久废。旧县名。川陕苏区设。1935年2月,由陕西省南郑、褒城两县析置。以两县首字为名。治新集(今南
亦名阔部。在今四川宁南县。《元史·地理志》 阔州: “昔仲由蒙之裔孙名科居此,因以名为号,后讹为阔。” 元至元九年 (1272) 设千户,二十六年 (1289) 改为阔州。大理置,治今四川省宁南县。元
又名天池山。在今陕西石泉县西四十里。《方舆纪要》卷56石泉县:池山“山顶有池,不溢不涸,谓之天池”。
在今江苏苏州市娄门内东北街。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三日 (1860年6月2日),太平军攻克苏州后,就拙政园地基改建而成。当时太平天国以苏州为中心,曾就江苏南部的大部地区建置苏福省,忠王府即苏福省省府
即今陕西扶风县东南二十五里绛帐镇。《清一统志·凤翔府二》: “相传汉马融授徒处。”
即今福建顺昌县东洋口镇。《清一统志·建宁府》:上洋市“当延、邵二府水陆之冲。旧有税课司,元至正中置,本朝乾隆三十五年,移王台通判驻此”。
唐天宝元年 (742) 改翼州置,治所在卫山县(今四川茂县西北较场乡)。辖境相当今四川茂县中北部地区。乾元元年 (758) 复改为翼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翼州置,治翼针县(今四川茂县北)。辖境相
即今辽宁本溪东南黄波香峪。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 卷25: 黄波罗峪在 “ (凤凰) 城北一百八十七里。一名分水岭”。
东魏置,属勃海郡。治所在今山东宁津县西南二十二里保店镇。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 (596)复置,属德州。大业初属平原郡。唐天宝元年 (742)改为临津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今山东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