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里渡
即今云南永胜县西七十二里梓里。
即今云南永胜县西七十二里梓里。
在今陕西城固县北。《水经·沔水注》:“壻水南历壻乡溪, 出山东南流,径通关势南。山高百余丈,上有匈奴城,方五里,浚堑三重。”
亦作五台集。即今山东平邑县东北三十四里武台乡。原属费县。清光绪 《费县志》: 县西北武沟社 “武台村,有集”。
即戎牙路。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部苏腊巴亚一带。一说即今印尼松巴哇岛东部之散加尔港。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 有专条记述。明张燮《东西洋考》 “西洋针路” 条有重迦罗。
在今河北徐水县西。《方舆纪要》 卷12安肃县 “南昌水” 引 《舆地记》: “南昌水东流过梁门,去县西二十里,引为坡塘,以溉民田。”
唐显庆元年 (656)置,治所在悉唐县(今四川茂县西北维城乡)。《元和志》卷32悉州: “在悉唐川,因以为名。” 咸亨元年(670) 徙治左封县 (今四川黑水县东南)。仪凤二年 (677) 羌叛,侨治
在今广西苍梧县西六十里浔江北岸。明、清置巡司于此。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苍梧县西北安平。明初于此置安平巡检司。
唐武德五年 (622) 置,治所在胥浦县 (今越南清化省清化西北)。贞观元年 (627) 废。
洛阳之别称。因东周、东汉皆建都于此,故名。班固 《东都赋》: “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河南洛阳的别称。因东周、东汉至北魏均建都于此,故名。班固《东都赋》:“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
即今河北藁城市南三十二里梅花镇。清康熙 《藁城县志》 图: 南有美化村。
即北舞镇。今河南舞阳县东北四十六里北舞渡镇。北魏为北舞阳县治。隋、唐为北舞县治。在河南省舞阳县北部、沙河南岸。面积43.2平方千米。人口3.1万。镇人民政府驻北舞渡,人口 6630。汉、魏为定陵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