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桑植县

桑植县

清雍正七年 (1729) 改桑植安抚司置,属永顺府。治所即今湖南桑植县。民国初属湖南辰沅道。1922年直属湖南省。


在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上游,北与湖北省宣恩、鹤峰两县交界。属张家界市。面积约3465平方千米。人口约43.1万。土家族占54%,余为汉、白、苗等族。辖9镇、29乡(含7白族乡)。县人民政府驻澧源镇。汉置充县,属武陵郡,治今澧源镇(一说在今大庸市区西)。三国属吴天门郡。西晋改临澧县。隋改崇义县,初属崇州,后属澧阳郡。唐、宋为慈利县地。元置桑植安抚司,至正末废。明永乐四年(1406年)复置,属岳州府澧州。隆庆《岳州府志》谓“以地产桑名其地”。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桑植县,治今澧源镇,属永顺府。1914年属辰沅道,1922年直属省。1949年属永顺专区,1952年属湘西苗族自治区。1954年由湘西苗族自治区代管,1955年由湘西苗族自治州代管,1956年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8年属大庸市(1994年改张家界市)。地处湘西中低山丘陵区北部。西北连鄂西山地,八大公山、九龙山、天平山、杉木界等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斗篷山海拔1890米。东北部有武陵山支脉入境;中南部河流两岸为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最低点海拔154米;西部有澧水三源,东部有澧水支流郁水,溪流众多,诸水于县南部汇入干流后出境;东北部有㺄水过境。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1400毫米。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33%,盛产木材、楠竹、油桐、油茶、板栗、猕猴桃、棕片、生漆、药材。主要农产有稻、玉米、甘薯、油菜籽。有电石、卷烟、氮肥、机制砖等厂和煤矿。有永桑、桑大等公路。澧水可通机动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一部分,纪念地有贺龙故居和红二、六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等。


猜你喜欢

  • 清浪关

    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建,在今贵州镇远县东北七十五里清溪镇。明清浪卫治此。

  • 汾泾

    ①即汾。在今河南襄城县东北三十里颍水南岸汾陈村。《战国策·楚策一》:苏秦说楚威王曰,“楚地,……北有汾泾之塞”。②即汾水旁的陉城。在今山西曲沃县东北。《史记·范睢传》:秦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秦

  • 下八义

    在今四川道孚县东南八美镇。清康熙四十年(1701)置下八义土百户。后废。

  • 大荆营

    即今浙江乐清市东北七十四里大荆镇。《清一统志·温州府》:大荆营“在乐清县东北一百里。本朝顺治中筑城,设参将守备驻此。雍正二年改参将为游击,移守备于大芙蓉汛”。

  • 茅坪镇

    原名茅草坪。简称茅坪。即今贵州锦屏县东北茅坪镇。1932年置镇,后废。1984年复设茅坪镇。(1)在湖北省秭归县东南部、长江南岸。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206平方千米。人口7.3万。镇人民政府驻周家湾,

  • 河北山

    今内蒙古狼山与阴山之合称。《资治通鉴》: 南朝陈太建十四年 (隋开皇二年,582),“隋大将军韩僧寿破突厥于鸡头山,上柱国李充破突厥于河北山”。古山名。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狼山和阴山的合称。东西走向。

  • 黄圃镇

    ①在今江西宜春市西北黄圃山南麓。《清一统志 · 袁州府》: 黄圃镇巡司 “在宜春县西一百里。明洪武初置巡司,今因之”。镇南有太平关。②即今广东乐昌市西北罗圃镇。洪武初置巡司于此。清顺治十四年 (165

  • 株林

    春秋陈国夏氏邑。在今河南西华县西南。《诗经· 陈风 · 株林》: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寰宇记》 卷 10西华县: “夏亭城在县西南三十里。……今城北五里有株林。即夏氏邑,一名华亭。”古邑名。春秋

  • 平陵墟

    即今广东龙门县东南平陵镇。旧属河源县。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河源县图:县西有平陵墟,清有外委把总驻防。

  • 三厂

    在今广西南丹县南大厂镇。清设三厂汛,有把总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