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埠
即今广东吴川市西板桥镇。清光绪 《高州府志》 卷10: 板埠在 “县西北四十里。又名板桥”。
即今广东吴川市西板桥镇。清光绪 《高州府志》 卷10: 板埠在 “县西北四十里。又名板桥”。
西晋置,在今河南南阳市南。《晋书·孟观传》:“永饶冶令空桐机斩观首,传于洛阳。”
西晋永嘉中置,治所在华容县(今湖北监利县西北)。辖境相当今湖北监利县及仙桃、洪湖二市地。建兴二年(314)废。西晋永嘉时置,治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建兴二年(314年)废。
又作僧格宗。在今西藏南部,门隅地区达旺东南五十八里处。藏语意为狮子堡。原隶属于西藏地方政府管辖,1951年被印度政府非法占领。
在今广西昭平县东南九十里。《方舆纪要》卷107昭平县:北陀山“山高岭峻,登陟艰阻。山后有天池,一名峡口塘。石山对峙,潭水清沏,源常涌不竭。旧为瑶僮出没处。万历中筑城于天池之前,设兵防戍。《里道记》:北
在今河北易县西八十里。《方舆纪要》 卷12易州: 紫荆岭,“峰峦环列,岭上有关,路通山西大同。《志》 云: 关东有柏梯、连泉、大寒、八砦、唐胡、退鱼、佛儿诸岭,关北有拒梯、耽迟、鞍头、箔儿、骆驼诸岭;
即今山西太原市西北西关口。《宋使 ·高继宣传》: 西夏元昊攻宋麟、府二州,“继宣帅兵营陵井,抵天门关”。《清一统志》 引 《太原府志》: “天门、陵井一道相连,互为首尾,山之东尽为天门,山之西尽为陵井
故址在今黑龙江省呼玛县三卡乡附近。清乾隆 《盛京通志》 卷32: 果布噶尔城在 “(黑龙江) 城西北一百余里”。后废。
唐置。在今四川筠连县西南与云南接界处。后废。唐咸亨三年(672年)置,治浮萍县(今云南盐津县南),属黔州都督府。辖境相当今云南省盐津县一带。后废。
在今湖北公安县东。《方舆纪要》卷78公安县:石浦河“在县东一里。浅不堪运。正统初,县令俞雍筑坝潴水,以便民漕”。
即游顿街。今江西临川市南四十里油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