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城
①即阳城。今河北清苑县(南大冉)西南五十里阳城镇。《资治通鉴》:东晋隆安元年(397),燕慕容宝“闻魏王珪攻信都,出屯深泽,遣赵王麟攻杨城”。即此。
②在今湖南安乡县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77安乡县“作唐城”条下:杨城,“宋绍兴中,‘贼’杨么所筑也”。
即今河北省宁晋县。东晋隆安元年(397年),燕主宝闻魏王珪攻信都,出屯深泽,遣赵王麟攻杨城,杀守兵三百,即此。
①即阳城。今河北清苑县(南大冉)西南五十里阳城镇。《资治通鉴》:东晋隆安元年(397),燕慕容宝“闻魏王珪攻信都,出屯深泽,遣赵王麟攻杨城”。即此。
②在今湖南安乡县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77安乡县“作唐城”条下:杨城,“宋绍兴中,‘贼’杨么所筑也”。
即今河北省宁晋县。东晋隆安元年(397年),燕主宝闻魏王珪攻信都,出屯深泽,遣赵王麟攻杨城,杀守兵三百,即此。
即今四川璧山县西南丁家镇。清同治《璧山县志》卷1:丁家坳在“县南七十里”。
①明置,属永宁州。即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新铺乡。《清一统志·安顺府》: 新铺“在永宁州境……旧皆戍守外”。②即今广东蕉岭县南新铺镇。清设新铺墟汛。
在今陕西洋县东北二十里。亦曰兴势阪。山形如盆,外甚险,中有大谷。《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即此。古山名。又称兴势阪。在今陕
即尖山。 在今河南林州市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 卷49林县: 倚阳山 “山势突耸,而绝顶平坦,可能避兵。俗呼为蚁尖山”。
在今宁夏贺兰县西北贺兰山。岩画北起贺兰山北端的麦如井,南至中卫北山的大麦地一带。共有二十余个沟口,其中贺兰县境内分布较为集中,有大、小西峰沟、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等。岩画的主要内容有图腾崇拜、出行狩
南朝梁置,为阳春郡治。治所即今广东阳春市。隋属高凉郡。唐武德四年(621)为春州治,天宝初为南陵郡治,乾元初复为春州治。北宋熙宁六年(1073)属南恩州。明洪武元年(1368)属新州,次年属肇庆府。清
即白山。在今新疆库车县北。《新唐书·西域传》:“龟兹一曰丘兹,一曰屈兹,……姓白氏,居伊逻卢城,北倚阿羯田山,亦曰白山,常有火。”
即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北功山镇。光绪《大清直省地舆全国》:寻甸县北有功山。旧有外委驻防。
唐南诏置,属宁北节度。治所即今云南鹤庆县。南诏后期属剑川节度。宋大理改谋统府。见“谋统府”。
北魏太和元年(477)置,属高阳郡。治所在今河北清苑县东北御城。北齐废。古县名。北魏太和中改樊舆县置,治今河北省清苑县东南。属高阳郡。北齐废入水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