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李庄镇

李庄镇

即今四川宜宾市东六十里李庄镇。清嘉庆《南溪县志》卷3:李庄镇“在县西南七十里”。民国《南溪县志》卷1:李庄镇“宋以前县治,地滨大江,又当叙南孔道。故商业繁盛,居民千余家,与宜宾交通极便”。抗日战争期间,史语所及同济大学迁此。


(1)在安徽省砀山县东部14公里。面积68平方千米。人口5.2万。镇人民政府驻李庄,人口 3870。以李庄自然村为名。1961年设李庄公社,1980年改区,1988年置镇。为县城东部粮、棉和水果集散地。有砖瓦、轧花、织布、针织、水泥、农机等厂。陇海铁路经此并设站。徐商公路经镇北,有支线南接砀萧、砀永公路。(2)在山东省惠民县南部,东临黄河大堤。面积101.7平方千米。人口5.3万。镇人民政府驻李庄,人口 8000。明洪武年间,李姓始祖迁此立村,名李家庄,简称李庄。1950年为惠民县第十二区,1955年名李庄区。1958年至1968年曾先后名李庄乡、李庄公社、李庄区。1971年复名李庄公社,1984年为李庄镇。2001年申桥镇并入。黄河、徒骇河流经。主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有地毯、织布、橡胶、皮革等厂。车马挽具为传统的手工艺品。滨郑公路经此。(3)在山东省郯城县南部。面积73平方千米。人口4.9万。镇人民政府驻李庄,人口1万。本名太平庄,据《沂州府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因李姓兴旺,改名李家庄,简称李庄。1948年归临沭县。1956年划归郯城县,为李庄区。1958年成立李庄公社,1984年置镇。主产小麦、玉米。有农机修理、面粉加工、皮肥化工、铁木加工、建材等厂。205国道、曹李公路经此。(4)在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东部。面积11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李庄,人口 6000。镇以驻地名,以姓氏得名。1949年为李庄镇。1992年文化、麦坝二乡并入。产油菜籽、花生、甘蔗等。有磷矿、石材。有磷肥、酿酒、农机修配、制糖、机械、纸袋等厂。历为宜宾东部水路门户和农副产品集散地。有公路接宜长公路。长江通机动船。抗日战争期间中央研究院、同济大学曾迁此。石牛山有明建旋螺殿。


猜你喜欢

  • 纯德山

    在今湖北省钟祥市东北十里。《方舆纪要》卷77钟祥县:纯德山在“城东北十里。旧名松林山,兴献陵寝在焉,嘉靖十年诏改今名”。

  • 干陀利

    又作干陁利、近陁利、斤陀利、乾陀利。或误作于陁利、于陀利。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巨港一带。一说在马来半岛,或认为是吉打的泰米尔文Kadaram的译音,或认为指霹雳州的金丹。《梁书·南海诸国列传

  • 皇陵卫

    明洪武二年 (1369) 置,属中都留守司。治所在今安徽凤阳县西南二十营乡南。清废。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在今安徽省凤阳县西南。清废。

  • 葛林卫

    明永乐七年 (1409) 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格林河流域。后废。明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置,治所不详。辖境约今俄罗斯黑龙江下游格林河流域。

  • 岭方县

    唐武德初改领方县置,属南方州。治所在广西宾阳县东南古城村。贞观五年 (631) 为宾州治。天宝初为安城郡治,至德二载 (757) 为岭方郡治,乾元初为宾州治。北宋开宝六年 (973) 移治今宾阳县北十

  • 莫口县

    十六国前凉置,治所在今甘肃古浪县南。《十六国春秋辑补》 卷89: 南凉太初三年 (399),秃发利鹿孤伐凉,“遣其将金树、苏翘率骑五千,屯于昌松、漠口”。即此。北周废。古县名。十六国南凉置,治今甘肃省

  • 二郎庙市

    一名二郎店。即今湖北大悟县。旧属孝感县。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孝感县北有二郎庙市。1933年划归礼山县。1952年置大悟县于此。

  • 春秋郑地。当在今河南鲁山县境。《春秋》:襄公七年(前566),“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于”,即此。《谷梁传》作“��”。古邑名。又作&

  • 十九州

    西晋沿袭东汉以来旧制,分境内为十七州。太康元年(280)平吴后,共有司、冀、兖、豫、荆、徐、扬、青、幽、平、并、雍、凉、秦、梁、益、宁、交、广十九州。晋初沿袭魏制,有司、冀、兖、豫、荆、徐、扬、青、幽

  • 芜湖道

    1914年6月由徽宁池太广道改置,属安徽省。治芜湖县(今安徽芜湖市)。辖境约当今安徽长江以东地区及江西婺源县地。1928年废。1914年6月以清末徽宁池太广道区域置,治芜湖县(今安徽芜湖市)。属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