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昌都县

昌都县

1913年改昌都府置,属四川省。治所即今西藏昌都县。后属西康省。西藏地方政府设昌都宗。


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横断山区,北接青海省。属昌都地区。面积1.1万平方千米。人口8.9万。辖3镇、12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昌都,系用汉字译写的藏语地名。曾译察木多、羌木多、昌多、叉木多、洽木多、喀木。元为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辖地。明属朵甘司行都指挥使司所辖。清统治该地称昌都为“察木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将今地敕封给昌都寺活佛帕巴拉呼图克图为香火地。清属(西藏)康区辖地;雍正五年(1727年)划归四川治理。1914年为川边特别区所辖。1928年归西康省(1955年撤销)管辖。1912年设昌都府,1913年废府改县。解放前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昌都宗。1960年与拉多宗合并,复设昌都县。属昌都专区,1970年属昌都地区。地处澜沧江与其两条主要河源扎曲和昂曲的流域。地势北高南低, 5000 米以上的高峰有80余座,平均海拔 3500 米左右。多高山峡谷地域,地形各异。属高原温带季风气候。山顶为牧场,山腰生长茂密的原始森林,谷地为肥沃农田。以农为主,牧业、林业均占相当比重。主产冬小麦、春小麦、青稞、豌豆、油菜籽、马铃薯等。畜产牦牛、犏牛、藏系绵羊、山羊、马匹等。森林覆盖率占县境面积的23%强,主要树种为杉、松、桦、柏。野生动物有鹿、獐、熊、猴、猞猁、水獭、旱獭、狐狸、岩羊、黄羊、雪鸡等。产冬虫夏草、贝母、知母、黄连、当归、大黄、雪莲等药材。矿产有金、铜、铅、锌、煤、铁、砷、石膏、石灰石、玉石等。建有电力、建材、水泥、皮革、地毯、粮油加工等,有民族手工艺品加工等。川藏公路经境内抵达拉萨;县驻地还是黑昌公路的起始点。名胜古迹有昌都降巴林寺、嘎玛寺、卡若文化遗址等。


猜你喜欢

  • 海林支线

    从黑龙江省牡丹江附近的敖头经火龙沟(今海林市西南) 至长汀。长44公里。为中东铁路支线。日伪于1935—1942年修筑。今称火龙沟支线。

  • 中召集

    一名中赵集。即今河南内黄县南中召乡。旧属滑县。民国《重修滑县志》卷6:“中召集,七十五里。”1949年改属内黄县。

  • 宋寿郡

    南朝宋置,属交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市东北三十里久隆镇。南朝梁武帝于郡置安州。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后废。南朝宋置,治宋寿县(今广西钦州市东北钦江西北岸)。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一带。隋开皇中

  • 丰京

    又称丰。亦作酆。与镐京同为西周都城。在今陕西长安县西沣河西岸客省庄、张家坡、马王村一带西周遗址范围内。周文王伐崇侯虎自岐迁此。《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周武王迁都镐京,丰京遂成

  • 东宁厅

    清宣统二年(1910)析绥芬府置,属吉林省。治所在三岔口(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南三岔口朝鲜族乡)。1913年降为东宁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置,治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三岔口。1913年降为县。

  • 刘家庙

    即“江岸”。在今湖北汉口东北江岸区。集镇名。在河北省沧县东南部。刘家庙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2480。原名青龙镇,清初刘氏修庙改今名。产小麦、玉米、大豆。有绣花、橡胶等厂。有公路经村东。

  • 黄河关

    在今河南孟县南。《方舆纪要》 卷49孟县: 黄河关 “在县南,黄河北岸”。

  • 汉牛山

    在今四川小金县西南。《清一统志·懋功屯务厅》:汉牛雪山“在懋功屯务厅西南三百八十里。绵亘二百余里,直达明正土司界内”。

  • 红石山

    在今河北赤城县西南。《明一统志》卷5万全都司:红石山“在龙门卫城东五里。上产红石,可供玩好”。因名。

  • 楢溪

    始丰溪支流。在今浙江天台县东。晋孙绰 《游天台山赋》: “济楢溪而直进”,即此。《清一统志·台州府一》: 楢溪 “在天台县东二十五里。亦名欢溪。源出华顶,南流至凤凰山侧,入始丰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