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新城郡

新城郡

①战国楚怀王时 (前328—前299) 置,治所在新城 (今河南伊川县西南)。《战国策·楚策一》: 城浑 “遂南交于楚,楚王果以新城为主郡。”辖境相当今河南伊川县一带。

②三国魏黄初元年 (220) 改房陵郡置,属荆州。治所在房陵县 (今湖北房县)。辖境相当今湖北房县、保康县和神农架林区北部地。南朝宋属梁州。南齐改为南新城郡。梁复为新城郡,后为岐州治。西魏改为光迁国。

③南朝宋分广汉郡置,属益州。治所在北五城县(今四川三台县)。南齐废。隋大业三年 (607) 改梓州复置,治所在郪县 (今四川三台县)。辖境相当今四川三台、射洪、盐亭三县及中江县东南地。唐武德元年 (618) 改为梓州。

④南朝梁置,属南朔州。治所在新城县 (今河南潢川县东南)。隋开皇初废。

⑤东魏天平中置,属北荆州。治所在孔城 (今河南伊川县西南高山乡张村)。武定五年 (547) 徙治北荆州城 (即新城县,在今伊川县西南)。北齐天统五年 (569) 还治孔城。隋开皇初废。


(1)本为韩地,后入楚,怀王时(前328—前299)置为郡。以地名新城为名。辖境有今河南省伊川县一带。《战国策·楚策一》:城浑“遂南交于楚,楚王果以新城为主郡”。(2)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合房陵、上庸等郡置,治房陵县(今湖北房县)。属荆州。辖境相当今湖北省房县、保康、南漳、竹溪、竹山等县地。其后分西部置上庸郡,辖境缩小。南朝齐改为南新城郡。梁复为新城郡。属岐州。北周改为光迁郡。(3)隋大业初改梓州为新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梓州。


猜你喜欢

  • 白岩山

    ①在今山西昔阳县东南。《方舆纪要》卷40乐平县“石梯山”条下:“白岩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下有杨赵水,北流合沾水。其麓据马岭隘口,接直隶邢台县界,五代末为河东守险之地。”②在今山西黎城县东北二十五里。《寰

  • 大慈寺

    亦名大圣慈寺。唐至德二年(757)建,在今四川成都市东城北糠市街北口。规模宠伟。其壁画被誉为“精妙冠世”。为成都最大的佛院及农贸集市地。明正德大火,仅存昭觉院小殿,正统间修整,远不如昔。《明史·忠义传

  • 临振县

    西汉元封元年 (前 110) 置,属珠崖郡。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亚市东北。初元三年 (前46)废。古县名。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置,治今海南省三亚市北。属珠崖郡。初元三年(前46年)废。

  • 勿斯离国

    故址在今伊拉克北部之摩苏尔。名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10。南宋赵汝适《诸蕃志》卷上:“勿斯离国,其地多石山…地产火浣布、珊瑚。”《岛夷志略》译作麻呵斯离。《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译作毛夕里

  • 大王峰

    即天柱峰。在今福建武夷山市南武夷一曲。明《八闽通志》卷6《地理志·山川》崇安县:大王峰“一名天柱峰。昔有张真人坐逝于此山,亦号仙蜕岩”。又称天柱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山九曲溪口,是进入武夷山的第一峰

  • 凉川州

    唐开元后置羁縻州,属雅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宝兴县境。后废。

  • 大同市

    ①又称南市。隋东都三市之一。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西南部。《大业杂记》载:“大同市周四里,在河南县西十里。”徐松《唐两京城坊考》说:此市“周四里。市开四门,邸一百四十一区,资货六十六行”。唐迁于固本坊

  • 大阜

    在今山东临清市北二里。《方舆纪要》卷34临清州:大阜“盘踞百余亩,下视林莽数十仞,岿然为城北主山”。

  • 龙口墟

    即今广东鹤山市西龙口镇。清道光《鹤山县志》卷1:“市集”有龙口墟。

  • 斋堂

    今北京西门头沟区西北斋堂镇。近年发现辽统和十年 (992) 经幢,上有 “斋堂” 铭刻,证明至迟辽已有斋堂之名。元分为东、西斋堂。明万历年间于东斋堂筑城池。清于此置守御城。为京西山区经济、政治、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