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墟
即新利墟。今广西苍梧县南五十里新地镇,西与藤县接界。
即新利墟。今广西苍梧县南五十里新地镇,西与藤县接界。
①战国楚地。在今湖南澧县东北。《楚辞·九歌·湘君》 有 “望涔阳兮极浦” 句。②在今湖北公安县南一百里。以在涔水之阳而名。《资治通鉴》: 五代梁开平元年 (907) 九月,“雷彦恭攻涔阳、公安,高季昌
一名新乐岭。在今福建长汀县西,与江西瑞金县接界,贡水出此。《舆地纪胜》 卷132汀州《景物下》: 新路岭 “在长汀县西六十里。峭险壁立,砂砾崎岖,行者病焉。岭背即隶江西,此乃天所以限闽中也”。
在今山东惠民县南。《方舆纪要》 卷31武定州: 聂索河 “今淤为平址。民居其东南,颇擅桑麻之利; 居其西北,辄被余流所涨溢。成化十二年,州判王璈筑堤障之,长五十余里,民被其利”。
故地一般以为在今非洲索马里北部亚丁湾南岸之拍培拉附近。为古代东西方交通线上之重要港口。《新唐书·西域传》: 大食 “海中有拨拔力种,无所附属。……数为大食所破略”。
在今广东阳西县西南沙扒镇东。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阳江县图:县西南端海滨有北额山。山西有炮台。旧有把总驻防。
在今山东单县旧城东。《清一统志·曹州府二》 称:半月台“唐少府陶沔所筑”。李白《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诗:“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筑台像半月,迥向高城隅。”
在今江西九江县西南境。《山海经·中山经》: 柴桑山 “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冷石赭”。晋陶潜家于柴桑,即此。
即沂海。唐方镇名。元和十四年 (819) 置,治沂州 (今山东临沂市)。领沂、海、兖、密四州。乾宁四年 (897) 改为泰宁军节度使。即“沂海”。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置,属临安路。治所在今云南通海县西二十二里河西镇。二十六年(1289) 降为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治今云南省通海县西北。属临安路。至元二十六年降为县。
即南满铁路营口支线。从今辽宁大石桥(今大石桥市)至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