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镇
①北齐置,在今山西稷山县西北。《北齐书·斛律金传》:北齐天保十年(559),斛律光“遂取文侯镇,立戍置栅而还”。
②疑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境。《资治通鉴》:南朝陈永定三年(北齐天保十年,559),“齐斛律光将骑一万击周开府仪同三司曹回公,斩之,柏谷城主薛禹生弃城走,遂取文侯镇,立戍置栅而还”。即此。
古镇名。在今山西省绛县西北。《资治通鉴》:北齐天保十年(559年),斛律光击斩周将曹回公,柏谷城主薛禹生弃城走,光遂取文侯镇立戍置栅而还。即此。或疑其地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境。
①北齐置,在今山西稷山县西北。《北齐书·斛律金传》:北齐天保十年(559),斛律光“遂取文侯镇,立戍置栅而还”。
②疑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境。《资治通鉴》:南朝陈永定三年(北齐天保十年,559),“齐斛律光将骑一万击周开府仪同三司曹回公,斩之,柏谷城主薛禹生弃城走,遂取文侯镇,立戍置栅而还”。即此。
古镇名。在今山西省绛县西北。《资治通鉴》:北齐天保十年(559年),斛律光击斩周将曹回公,柏谷城主薛禹生弃城走,光遂取文侯镇立戍置栅而还。即此。或疑其地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境。
即今福建闽侯县 (甘蔗镇) 东南桐口。1919年 《江西福建明细图》: 福建闽侯县 (今福州市) 西有桐口。
一名高贤集。即今河南太康县西北四十四里高贤乡。民国 《太康县志》 卷2: 县北有高贤镇。
元至正七年(1347)升永顺等处安抚司置,属四川行省。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老司城。明洪武六年(1373)改为宣慰司。元至正七年(1347年)升永顺等处安抚司置,治今湖南省永顺县东南老司城。属四川行省
①西魏置,属临州。治所在鱼泉县(今四川万县市)。辖境相当今四川万县市及梁平等县地。北周改为万川郡。②唐天宝元年(742)改河州置,治所在枹罕县(今甘肃临夏市)。辖境相当今甘肃临夏、广河、和政等市县及东
在今浙江衢县南。《方舆纪要》卷93衢州府西安县:大金竹岭“在府南百二十里,与处州府遂昌县接界”。
唐显庆五年(660)置,属琼州。治所在黎黑村(又称南管村,即今海南省琼海市东北烟塘镇福石岭管区泗村)。乾封后废。贞元五年(789)复置,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迁治调濑村(在今琼海市东福田镇凤头管区
北宋置,属建昌县。在今江西安义县西南五里。明属安义县。(1)古镇名。(1)在今江西省安义县西南。北宋时属建昌县。(2)又作铜城镇,即今山东省东阿县。(2)今镇名。在山西省闻喜县中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
古名渽水、涐水、沫水、羊山江(阳山江)、铜河、中镇水。在今四川西部,为岷江最大支流。源出川、青交界的果洛山,上源曰大金川,在丹巴县纳小金河后始称大渡河。南流经泸定、石棉、汉源、峨边,于乐山市西纳青衣江
南朝梁置,治所在开建县 (今广东封开县东北南丰镇东)。隋开皇十年 (590) 废。南朝梁置,治开建县(今广东封开县南丰东)。辖境相当今广东省封开县东北境。隋开皇十年(590年)废。
即今广东郁南县东、西江南岸大历口。《方舆纪要》卷101罗定州西宁县:大力埠在“大力山之水入江处。《旧志》:在德庆州西七十里大江南岸。正德五年设,万历五年改今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