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军
唐乾元初置,治所在今山西平定县东北娘子关。五代汉废。北宋建隆元年 (960) 复置,后废为承天寨。
唐乾元初置,治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苇泽关。为山西太原和河北平原间交通要冲。《资治通鉴》:唐长庆元年(821年),“裴度自将兵出承天军故关以讨王庭湊”。胡三省注引宋白曰:“承天军,太原东鄙,土门路所冲也。”五代汉省。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复置,后省为承天镇。
唐乾元初置,治所在今山西平定县东北娘子关。五代汉废。北宋建隆元年 (960) 复置,后废为承天寨。
唐乾元初置,治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苇泽关。为山西太原和河北平原间交通要冲。《资治通鉴》:唐长庆元年(821年),“裴度自将兵出承天军故关以讨王庭湊”。胡三省注引宋白曰:“承天军,太原东鄙,土门路所冲也。”五代汉省。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复置,后省为承天镇。
即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之纳林河。《清一统志·霍罕》:那林河“在葱岭西北。经流数千里,霍罕、安集延诸国濒之以居。大小泉流支流不一,并会此河。其发源从东布鲁特境,西行过安集延城之北,又西行过玛尔噶朗城北,又
即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高村镇)南四十里江口圩镇。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麻阳县图:县(旧治在今锦和镇)东南有江口塘。
1913年改晃州厅置,属湖南辰沅道。治所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东南老晃城。1922年直属湖南省。1929年迁治太阳坪 (今新晃侗族自治县)。1956年改设新晃侗族自治县。旧县名。1913年由晃州厅改置
亦作㟃峿山、司镇山。在今江苏新沂市南五十里,为马陵山支脉。《水经·沭水注》:横沟水“水发渎右,东入沭之故渎,又南暨于遏。其水西南流,径司吾山东,又径司吾县故城西”。
在今湖南宜章县城东原养正书院 (今宜章第一中学) 内。南宋宜章令吴镒 《蒙艮二岩记》 云:“首得之岩,命之以蒙,上岩下泉,蒙之象也”,故名蒙岩。《清一统志 ·郴州》: 蒙岩 “在宜章县东一里。石白如玉
①唐贞观元年(627)改永安县置,属汾州。治所在今山西孝义市东南。《元和志》卷13孝义县:“因县人郭兴有孝义,故以名焉。”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改中阳县,后复为孝义县。熙宁五年(1072)废。元祐
在今湖南宁乡县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80宁乡县:大雾山“峻岩深谷,云雾萦回。宋建炎间,金兵至境,刘廷佐驻兵大雾山,即此”。(1)古山名。在今湖南省宁乡县南。南宋建炎间刘廷佐在此屯兵,以御金兵。 (2
即今福建永安市西南下湖口。明正统五年(1440) 置巡司于此。
金天会八年 (1130) 改奉陵县置,属广宁府。治所在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西南五十里闾阳回族满族镇。元初废,后复为县,属广宁府路。明初废,置闾阳驿于此。古县名。金天会八年(1130年)改奉陵县置,治今
即今广东南海市西北小塘镇。清康熙《南海县志》卷2:“小塘墟在上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