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扶余县

扶余县

①唐渤海国置,为扶余府扶州治。治所即今吉林四平市西一面城。辽改为通远县。

②辽世宗时置,为怀州治。治所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东北一百五里岗根苏木。《辽史·地理志》扶余县:“本龙泉府。太祖迁渤海扶余县降户于此。”故名。金废。

③1914年改新城县置,属吉林滨江道。治所在伯都讷(今吉林松原市)。1929年直属吉林省。1987年改设扶余市。1992年改名松原市。


(1)古县名。(1)渤海国置,治今吉林省四平市西一面城。为扶州治。辽改名通远县。(2)辽大同元年(947年)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东北岗岗庙村。为怀州治。金皇统三年(1143年)废。(2)旧县名。原名新城县,因与直隶(今河北)、山东、江西、浙江、贵州五省新城县重复,1914年改名。治伯都讷城(今吉林松原市宁江区)。1929年直属吉林省。1949年仍隶吉林省。1987年裁撤,改设扶余市,驻地不变。1992年扶余市撤销,设立松原市(地级);原扶余市为松原市扶余区。1995年扶余区更名宁江区。(3)今县名。在吉林省北部,北以松花江、拉林河与黑龙江省相邻。属松原市。面积 4464 平方千米。人口75.9万。辖11镇、15乡。县人民政府驻三岔河镇。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伯都讷站南20千米处筑城,名新城(今松原市),驻伯都讷副都统。嘉庆十五年(1810年)设伯都讷厅。雍正五年(1727年)设长宁县,乾隆二年(1737年)废。十二年设伯都讷巡检司,属吉林厅。嘉庆十五年(1810年)置伯都讷厅。光绪二年(1876年)移治今榆树市;三十二年还旧治,升厅为新城府。1913年废府改置新城县。因与直隶(今河北省)新城县重名,次年改称扶余县,取古扶余名,属吉林省滨江道。1929年直属吉林省。1955年属怀德专区(后改公主岭专区),1958年改属白城专区(1968年改地区)。1987年撤县设市(县级),属白城地区。1992年撤销扶余市,改置松原市(地级);原扶余市辖区改设扶余区。1995年扶余区撤销,分设宁江区和扶余县,县人民政府迁三岔河镇。地处松花江与拉林河汇流处,多湖泊,产鲤鱼、鲢鱼。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玉米、谷子、高粱、甜菜等为主,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石油储量丰富,为石油产区之一。富石英砂、硝等。工业有石油、化工、机械、建材、医药、食品、造纸等。京哈铁路,102、203国道,开于公路经此。古迹有大金得胜陀颂碑。


猜你喜欢

  • 桶口河

    在今贵州风冈县北。《方舆纪要》 卷122龙泉县: 桶口河 “流合洋溪,西入乌江”。

  • 板厂山

    在今陕西紫阳县东南七十里洞河内。《清一统志·兴安府一》: 板厂山 “本朝顺治六年,巨寇孙守金结砦于此,十年剿平之”。古山名。在今陕西省紫阳县东南。清顺治初年孙守金结寨据守于此。

  • 菰首桥

    又名走马桥。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东青溪上。为青溪七桥之一。《资治通鉴》: 南朝梁太清三年(549),高州刺史李迁仕等援台城,“众军营于青溪之东,迁仕、文皎帅锐卒五千独进深入,所向披靡。至菰首桥东,景将宋

  • 芝州

    一作芝忻州。唐贞观中置,治所在忻城县(今广西忻城县)。天宝元年(472)改为忻城郡,乾元元年(758)复为芝州。辖境相当今广西忻城县及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北部地。北宋为羁縻州,属宜州,庆历三年(1043)

  • 亮子河

    一名亮中河。在今辽宁昌图县西北。明《全辽志》 卷1: 亮子河在 “(开原) 城西五十里。源出城东北枪杆岭,西流入辽河”。

  • 石鼓堰

    唐置,在今浙江安吉县(递铺镇)北。《新唐书·地理志》 安吉县:“北十七里有石鼓堰,引天目山水溉田百顷, 皆圣历初令钳耳知命置。”

  • 阿夔部

    唐南诏置,属拓东节度。在今云南昭通市北部。

  • 庵山

    即今福建建阳市东南庵山。明 《寰宇通志》卷48建宁府: 庵山 “在建阳县东南。后唐时有处士石湖结庵此山,故名”。

  • 辋谷

    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二十里。《清一统志·西安府二》 引 《雍大记》: “商岭水流至蓝桥,伏流至辋谷,如车辋环辏,落叠嶂,入深潭。有千圣洞、细水洞、茶园、栗岭。唐右丞王维庄在焉,所谓辋川也。”

  • 溪头镇

    北宋置,属南充县。在今四川南充市南溪头场。(1)在安徽省歙县西北部。面积65平方千米。人口8000。镇人民政府驻溪头,人口820。因村舍建在小溪头上,故名。1949年北部属竦坑乡、中部属仁里乡、南部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