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扬州置,属淮东道宣慰司。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六合、扬州、泰州、海安等县市以南及安徽滁州市和全椒、来安二县地。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为淮海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扬州置,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属河南江北行省。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扬州、泰州、南通、通州、仪征、江都、姜堰、泰兴、海安、如皋、如东、海门、启东、六合,安徽省滁州、来安、全椒和上海市崇明等市县地。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名淮海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扬州置,属淮东道宣慰司。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六合、扬州、泰州、海安等县市以南及安徽滁州市和全椒、来安二县地。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改为淮海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扬州置,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属河南江北行省。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扬州、泰州、南通、通州、仪征、江都、姜堰、泰兴、海安、如皋、如东、海门、启东、六合,安徽省滁州、来安、全椒和上海市崇明等市县地。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名淮海府。
一作头勒克。清乾隆年间置,在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东北察林河与伊犁河汇合处的三角洲上。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4: “(格根河) 东北流是为察林河,凡四十里至察林渡口,……渡口东北五十里为特勒克卡伦。
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南。《清一统志·平乐府一》: 峡头山 “在富川县南二十里。富川经此”。
亦名洞口、洞口浦。在今安徽和县南,临长江。《三国志·魏书 ·曹休传》: “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击权大将吕范等于洞浦,破之。”又作洞口。在今安徽省和县南长江边。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伐吴,曹休破吴
在今江西莲花县西南。明初置巡司于此。清乾隆八年 (1743) 裁。
北周武帝改晋昌郡置,属瓜州。治所在会稽县(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镇稍东)。辖境相当今玉门市地。隋开皇初废。北周武帝时改晋昌郡置,治凉兴县(今甘肃安西县东)。属瓜州。辖境相当今甘肃省安西县一带。隋开皇三年
在今河南淮阳县北十里。《寰宇记》卷10宛丘县:陈佗沟“在县北一十里。上从安仁沟出,入县郭。古老传云:陈公子佗开, 所以灌溉也”。
1935年2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淳化、栒邑二县析置,治正嘴村(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十里原乡境内)。取“赤化淳化”之义。同年10月撤销,改置淳耀、赤水二县。旧县名。陕甘苏区设。1935年2月由陕西省淳化县北
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阌乡西北。《水经·河水注》: “蓼水出襄山蓼谷。” 当时于此谷筑坞,因名蓼坞。《资治通鉴》: 南朝梁大同三年 (537) 十二月,“魏行台杨白驹与东魏阳州刺史段粲战于蓼坞”。即此。在
在今四川荥经县西小西坪山下。《方舆纪要》 卷72荣经县: 雄边寨 “在县西北。中有讲武堂,宋淳熙间创屯营于此”。
在今陕西略阳县东四十五里。《宋书·萧思话传》:元嘉十年(433), 萧承之讨杨难当,“贼不能当, 因大败,烧柴奔走,退据大桃”。即此。在今陕西省略阳县东。《资治通鉴》:南朝宋元嘉十一年(434年),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