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徂徕山

徂徕山

一称尤徕山,又作尤来山、尤崃山。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四十里。大汶河、小汶河之分水岭。《诗经·鲁颂·閟宫》: “徂来之松。” 即此。《水经·汶水注》: 汶水 “又西南流径徂徕山西,山多松柏”。宋石介筑室其下,号徂徕先生。


又称尤来山、尤崃山、龙崃山。在山东省中部泰安市区东南。东部伸入新泰市境。东西走向。断块山。由古老变质岩构成。主峰太平顶,海拔 1027 米。为大汶河南、北两源分水岭。《水经注·汶水》:汶水“又西南流径徂徕山西。”林木茂盛,为省内著名林场。西汉末赤眉军曾驻此山。西麓大寺为抗日战争中徂徕山起义旧址。东段南麓映佛山顶和光华寺东侧有北齐石刻。宋文学家石介初居山下,人称徂徕先生,其后文集亦称《徂徕集》。


猜你喜欢

  • 闽海道

    1914年由东路道改置,属福建省。治闽侯县 (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约当今福建寿宁、周宁、屏南、古田、闽清以东,永泰、福清、平潭以北地区。1928年废。1914年6月由东路道改名,治闽侯县(今福建福州市

  • 炼铜山

    在今江西乐平市北。《方舆纪要》 卷85乐平县: 炼铜山 “在县北六十里。唐置场冶铜山下,以供永平岁铸。后开凿无度,山倾,其水发为河”。古山名。在今江西省乐平县北。产铜,唐时曾置冶场炼铜于此,故名。

  • 汤望州

    唐总章三年(670)置,治所即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后废。唐总章三年(670年)置,治今云南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属戎州。辖境相当今云南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后废。

  • 清澜镇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南。《方舆纪要》 卷105琼州府琼山县: 清澜镇 “在府南。有巡司。洪武中置”。

  • 连县

    1912年改连州置,后属广东岭南道。治所即今广东连州市。1920年直属广东省。1994年改设连州市。旧县名。1912年改连州置,治今广东省连州市连州镇。1959年与阳山县和连山僮(壮)族瑶族、连南瑶族

  • 二仙洞

    即今四川巫溪县北三十里宁厂镇二仙山上之仙人洞。《舆地纪胜》卷181大宁监:二仙洞“在监东北十七里,盐泉之侧。峭壁上有石纹,若人相对起伏状。旁有洞,深广莫测。洞中有双松, 中有石塌。前有一池,泉流如注,

  • 碉门水

    即今四川天全县南之天全河。《舆地纪胜》卷147雅州: 碉门水 “发源有二: 其一自马鞍山; 其一自小鱼溪,东至始阳与荣经水合流,于多功峡与卢山水同注于平羌江”。

  • 湘水县

    唐贞观四年 (630) 置,属羁縻盖州。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境。后废。古县名。唐贞观初以党项部落置,治今四川省若尔盖县西境。后地入吐蕃,侨治庆州(州治安化县,今甘肃庆城县)界,寻废。

  • 书台山

    ①在今浙江武义县西。《清一统志·金华府一》:书台山“在武义县西三里。相传唐舒元舆读书于此”。②在今四川资阳市南。《清一统志·资州》:书台山“在资阳县南五里。相传汉王褒读书处”。

  • 和博克萨哩

    即霍博克赛里。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清高宗实录》: 乾隆三十六年 (1771) 八月,“察哈尔都统常青等奏: 土尔扈特投诚,其安插额林哈毕尔噶、和博克萨哩者,自商都达布逊诺尔等处,拨马三万、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