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广济渠

广济渠

①即隋通济渠。唐改名。《宋史·河渠志》:“汴河,自隋大业初,疏通济渠,引黄河通淮。至唐改名广济。”

②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东。《新唐书·地理志》陕州陕县:“有广济渠,武德元年,陕东道大行台金部朗中孙长操所开,引水入城,以代井汲。”《清一统志·陕州直隶州一》:“《州志》:起自州东三十里交口村,堰水入城。金大定间,耶律翼民重浚,今淤。”

③一称广济河。蒙古中统二年(1261)开浚。自今河南济源市东北沁口筑堰断沁水入渠,东南流循古朱沟、沙沟等水,至温县东入黄河。《元史·河渠志》:“广济渠在怀孟路,引沁水以达于河。”二十余年后淤废。天历三年(1330)修复。《清一统志·怀庆府一》:广济河“其在济源、河内者,即古朱沟水。其至温县入河者,即古沙沟水”。故道在今河南济源、沁阳二市及温县境。

④在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沁水与运河之间。明正统中,河决汴梁,东北趋漕河,溃沙湾东堤,由大清河入海。景泰五年(1454),徐有贞主持开浚用以疏导黄河决流的渠道,西接黄河、沁水,东抵张秋(沙湾北十二里),使决流不复东冲沙湾,改自张秋北出济运。弘治后全河南趋入淮,渠道堙废。


(1)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交口。唐武德元年(618年)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长孙操所开。(2)唐改隋通济渠为广济渠。详“通济渠”。(3)蒙古中统二年(1261年)开浚。起自今河南省太行山麓沁河出山口,于此筑堰遏沁水入渠东流循古朱沟、沙沟等水入黄河,溉济源、河内(今沁阳)、河阳(今孟州)、温、武陟五县民田三千余顷。后二十余年淤废,天历三年(1330年)修复。今河南省济源、沁阳、温县等市县境内犹有广济河遗迹。(4)明景泰五年(1454年)左佥都御史徐有贞主持开浚,用以疏导黄河决流。在今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西部沁水、运河之间。先是正统末黄河决流冲毁山东寿张县(今阳谷县东南)南沙湾运河堤,漕运阻绝,屡塞复决。至是有贞开渠西接黄河、沁水,东抵张秋(沙湾北十二里),使决流不复东冲沙湾,改自张秋北出济运。逾年功成,沙湾遂塞,漕运复通。弘治后全河南趋入淮,渠道堙废。


猜你喜欢

  • 李石寨

    即今辽宁抚顺市西南抚顺区李石朝鲜族镇。民国《东北年鉴》:南满铁路支线有李石寨站。集镇名。在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西南部。属李石街道办事处。人口 7500。为原李石朝鲜族镇人民政府驻地。传唐乾封二年(667

  • 大堆铺

    一名勒工街。在今江西浮梁县北八十里勒功。清时尝置巡检于此。

  • 历亭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分武城县置,属贝州。治所在今山东武城县东。大业初属清河郡。唐属贝州。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移治今武城县。《元和志》卷16历亭县:“遥取汉历县为名。”元至元二年(1265)废

  • 庆远卫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置,属广西都司。治所在今广西宜州市。后废。

  • 伊吾

    即伊吾卢。在今新疆哈密市西北四堡。《后汉书·西域传》:建初二年(77),“复罢屯田伊吾,匈奴因遣兵守伊吾地”。即此。

  • 贵口

    一作口。 又名贵池口、 池口。 即今安徽贵池市秋浦河入江口。《宋书·张兴世传》: 刘胡遣袁��部将沈仲玉领千人取南陵, 迎接粮运, “行至贵口,不敢进”。《

  • 石塞城

    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南燕时戍守要地。《资治通鉴》:东晋义熙二年(406)南燕西中郎将封融奔魏,“封融与群盗袭石塞城,杀镇西大将军余郁,国中振恐”。即此。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南。《资治通鉴》:东晋义

  • 铁岭屯堡

    清置,属盖平县。即今辽宁大石桥市西南铁岭屯。《清一统志·奉天府二》 “顶山堡” 条下:“铁岭屯堡在 (盖平) 县北五十余里。”

  • 大麻墟

    即今广东大埔县西大麻镇。明为大麻隘。乾隆《潮州府志》卷14大埔县:大麻墟在“县西六十里。大麻社距大河 一里, 民居鳞次,村店蝉联”。

  • 石峡涧

    在今福建明溪县西南二里。《方舆纪要》卷98归化县:“石峡涧在县西南二里。流出山下,合于腰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