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广昌县

广昌县

①西汉置,属代郡。治所在今河北涞源县北七里。东汉属中山国。晋仍属代郡。后废。北周大象二年(580)复置广昌县,属灵丘郡,移治今涞源县。隋仁寿初改为飞狐县。大业初属上谷郡。唐属蔚州。明洪武初复名广昌县。清属易州。1914年改名涞源县。

②三国吴分鄱阳县置,属鄱阳郡。治所在今江西波阳县北石门街镇。西晋武帝更名广晋县。南宋绍兴八年(1138)复置,属建昌军。治所即今江西广昌县。元属建昌路。明属建昌府。民国初属江西豫章道。1927年直属江西省。

③南齐置,为广昌郡治。治所即今湖北枣阳市(一说在市北三十四里太平镇)。隋仁寿元年(601)改为枣阳县。

④南宋绍兴八年(1138)析南丰县置,属建昌军。治所即今江西广昌县。元属建昌路。明、清属建昌府。民国初属豫章道。1926年直属江西省。


(1)古县名。(1)三国吴析鄱阳县置,治今江西省鄱阳县北石门街镇。属鄱阳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广晋县。(2)南朝齐置,治今湖北省枣阳市。为广昌郡治。隋仁寿元年(601年)改名枣阳县。(2)古旧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属代郡。东汉属中山国。西晋还属代郡。北魏省为镇。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复置,移治今涞源县。属灵丘郡。隋仁寿元年改为飞狐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名广昌县。属蔚州。清初改属大同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属易州。1914年因与江西省广昌县重名,改名涞源县。(3)今县名。在江西省东部,东邻福建省。属抚州市。面积 1612 平方千米。人口22.9万。辖5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旴江镇。隋、唐南丰县地。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析天授、南丰、兴城三乡置广昌县,治揭坊耆(今县城北)。以道通闽广,隶建昌军得名。《寰宇通志》:广昌县“以道通二广,而属建昌,故名”。元隶建昌路。明隶建昌府。清咸丰四年(1854年)县治遭水毁,迁今址。1912年属江西省,1914年属豫章道,1927年复属江西省。1949年属瑞金专区,1950年属宁都专区,1952年属抚州专区,1954年属赣南行政区。1964年属赣州专区,1970年属赣州地区。1983年属抚州地区,2000年属抚州市。地处武夷山西麓。旴江(抚河)源于境南血木岭,向北纵贯县境中部。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小麦、豆类、油菜籽、花生、芝麻、棉花等,为国家出口晒烟、出口白莲生产基地县,特产通心白莲、“黑老虎”晒烟和中药材泽泻。森林资源丰富。有瓷土、萤石、硅藻土、银、钨等矿。工业有采矿、机械、林产化工、陶瓷、制革、造纸、纺织器材、粮油加工、食品等。有206国道、船广、新宁等公路。纪念地有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第三次会议旧址、邱家祠毛泽东旧居。名胜古迹有龙凤岩。


猜你喜欢

  • 慈氏山

    即第一山。今江苏盱眙县城东天台山。《清一统志·泗州》: 第一山 “在盱眙县治东,为县治主山。旧名慈氏山。上有米芾书 ‘第一山’ 三字,因名”。

  • 清浪滩

    在今湖南沅陵县东北百二十里。《方舆纪要》 卷81沅陵县 “沅江” 条下: 清浪滩 “滩口又有三门滩、闪电洲”。

  • 耶婆提国

    即古之叶调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苏门答腊二岛。是古代中西海上交通线上的要地。晋义熙七年 (411),我国僧人法显从师子国(今斯里兰卡) 东归时,曾经过此地。见 《佛国记》。

  • 武落钟 (鍾) 离山

    一名难留城山。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北七十八里。《后汉书·南蛮传》:“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 巴氏、樊氏、曋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 即此。

  • 紫荆台 (臺)

    在今湖南岳阳市南㴩湖上。 一名紫溪台。下有石高四丈,曰紫溪石。《岳阳纪胜》: “昔有江叟者,遇樵夫遗以铁笛,吹之无声。一日登白鹤山,吹于紫荆台,响振林谷。”

  • 品澹赕

    又作品赕。南诏于唐羁縻波州置,治今云南省祥云县。《蛮书·云南城镇》:云南城“西隔山有品瞻睒(品赕之误),亦名清字川,尝为波州”。《新唐书·南诏传》作品澹赕,品赕与品澹为对音字。为南诏直辖西洱河(今洱海

  • 汙城

    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十五里。《续汉书·郡国志》:邺县“有汙城”。《水经·浊漳水注》:汙水“出武安县山,东南流径汙城北”。即此。城临汙水,故名。

  • 灵藏

    在今四川德格县西北俄支。《明史·西域传》:“赞善王者,灵藏僧也。”

  • 坡里

    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定水镇乡北坡里村。清光绪年间,义和团聚众围攻这里的天主教堂。村名。在山东省阳谷县西北部。属定水镇。人口 1340。此处地势低洼,易积水,四周村民来此耕作,如临下坡,故称此地为坡里。主

  • 南路旧土尔扈特左旗

    清乾隆三十六年 (1771)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由伏尔加河流域回到祖国后设置,属乌讷恩素珠克图盟。驻牧地在今新疆和静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