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昆河
亦作布崆郭勒。即今哈萨克斯坦东北部斋桑泊北大布昆河。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5:“额尔齐斯河西北流七十余里,西会布昆河。河在阿布达尔摩多河之北百余里。源发自喀拉玛山,东南流经博罗鼐山南,凡百里为布昆河。又东流五十余里,经毕陵图淖尔南,和通卡伦北,又五十余里入于河。”
亦作布崆郭勒。即今哈萨克斯坦东北部斋桑泊北大布昆河。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5:“额尔齐斯河西北流七十余里,西会布昆河。河在阿布达尔摩多河之北百余里。源发自喀拉玛山,东南流经博罗鼐山南,凡百里为布昆河。又东流五十余里,经毕陵图淖尔南,和通卡伦北,又五十余里入于河。”
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北。一说在今兴文县东北。《明史·朱燮元传》:天启三年(1623)讨奢崇明之乱,“连拔麻塘坎、观音庵、天蓬洞诸砦”。即此。
又作布枯拉。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江东岸波惹尔斯科耶西北。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康熙《皇舆全览图》:乌苏里江东岸有“布枯拉噶山”。后属三姓副都统。光绪《吉林通志》卷17:乌苏里江东岸,北至混同江南岸旧
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西三里集贤峰下。为魏元君修道处。北宋景祐中赐名紫虚元君之阁,政和五年 (1115) 改为黄庭观。今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建。
清宣统元年(1909)改阿勒楚喀副都统置,属吉林省。治所即今黑龙江省阿城市。民国初属吉林省滨江道。1928年直属吉林省。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城南白城有金故都上京及会宁府遗址。古旧县名。清宣统元年(
即今广西凌云县治。明洪武六年(1373)泗城州移治于此。清乾隆三年(1738)置凌云县。
明置,属定辽右卫。即今辽宁凤城市东南汤山城镇。《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宁东堡”条下:“汤站堡在险山堡西,其西南与凤凰城接界。”
南朝梁置,属应州。治所在今湖北广水市西北五十里。隋开皇初废。西魏置,治平靖县(今湖北广水市西北)。属应州。辖境约当今湖北省广水市一带。隋开皇初废。
明置,属黎州安抚司。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北。《明史·地理志》 黎州守御军民千户所: “又有椒子关,路通长河西等处。”
在今江西井冈山北,距茨坪三十四里。是江西宁冈和湖南炎陵县向井冈山的要隘,为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形势最为险要。1928年8月 30 日,湘、赣二省敌人以四个团兵力会攻井冈山,守山红军在黄洋界以不足一营的
亦称滨黑线。从吉林滨江(今黑龙江哈尔滨)西的对青山,经呼兰、绥化、海伦、嫩江,东北至大黑河屯(今黑河市)。日伪时筑成。后拆除黑河至北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