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嵩县

嵩县

明洪武二年 (1369) 降嵩州置,属河南府。治所即今河南嵩县。民国初属河南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在河南省西部。属洛阳市。面积2981平方千米。人口52.3万。辖4镇、12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春秋为陆浑戎地。西汉置陆浑县(治今嵩县东北陆浑北10里),属弘农郡。魏、晋属河南郡。东魏改为北陆浑县,属新城郡;又于伏流城置南陆浑县,治今嵩县东北陆浑。武定初置伊阳郡,治南陆浑县。隋开皇初,并北陆浑县入南陆浑县,改为伏流县。大业初改伏流县为陆浑县,属河南郡,废伊阳郡。唐先天元年(712年)析陆浑县置伊阳县,属河南府。故治在今县西南旧县。五代时废陆浑县入伊阳县。北宋属河南府。南宋绍兴时置顺州,治所在伊阳县。金天德三年(1151年)移今嵩县治,改顺州为嵩州。蒙古至元三年(1266年)废伊阳县入嵩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嵩州为嵩县(治今嵩县老城),以地处嵩山之西得名。《寰宇通志》:嵩县“以在嵩岳之西,故名”。属河南府。清因之。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61年属洛阳专区。1960年建陆浑水库,老城被淹,于老城西南附近建新城,即今嵩县县城。1969年属洛阳地区,1986年属洛阳市。地处伏牛山、熊耳山区和伏牛山东北部低山丘陵区,伊河、北汝河流经境内,北部有陆浑水库。属南温带湿润气候。产小麦、玉米、甘薯为主。山区多林木,林业用地占全县面积的61%,产泡桐、山茱萸、核桃、板栗、苹果等。矿产有黄金、萤石、重晶石、大理石等。有机械、面粉、丝绸、编织、铁木等厂和采矿业。永西、洛卢公路横贯县境。名胜古迹有伊尹祠、程颢和程颐故里、铺沟石窟、庆安寺、五顷寺等。县境南部有白云山风景区和龙池漫自然保护区。


猜你喜欢

  • 灵江

    一名澄江。在今浙江临海市南。上游永安溪,源出仙居、缙云二县界上天堂尖,东贯仙居县全境,至临海市西北三江村接纳始丰溪后始称灵江,下游至台州市三江口接纳永宁江后又称椒江。《元和志》卷26台州临海县:临海江

  • 石鼓堰

    唐置,在今浙江安吉县(递铺镇)北。《新唐书·地理志》 安吉县:“北十七里有石鼓堰,引天目山水溉田百顷, 皆圣历初令钳耳知命置。”

  • 渥洼池

    在今四川汉源县西市荣乡境。《方舆纪要》卷73黎州守御千户所: 渥洼池 “在蛮部中,产良马。其前后之田,皆膏腴也”。

  • 大融江

    亦名融江。即今广西东北部漓江上源支流大溶江。《清一统志·桂林府一》:大融江“在兴安县西五十里,源出全州西延司界,亦曰大溶江。南流入县界,合六峒、黄柏二江,又南至灵川县界,合漓水,即古沩水也”。

  • 肯特山

    亦名肯特汗山。在今蒙古国北部肯特省、中央省、色楞格省之间。《清一统志· 库伦》: 肯特山 “在巴彦集鲁克山北”。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0公里。克鲁伦河、鄂嫩河等发源于此。俗称克鲁伦河发源处为大肯特山,

  • 林圮埔

    即今台湾省南投县南竹山镇。为郑成功部将林圮埔所辟,故名。清光绪十三年 (1887) 于此置云林县。十九年云林县移治斗六 (今云林县治)。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改名竹山。1950年设竹山镇。即今台湾省

  • 义城堡

    在今山东高密市西北一里。《旧唐书·地理志》:“武德三年于义城堡置高密县。”即此。六年(623)移就故夷安城,即今高密市。在今山东省高密市西北。唐武德三年(620年)移高密县于此。

  • 福禄镇

    在今广西宜山县西北福禄村。《明史·地理志》 天河县: “嘉靖十三年又迁福禄镇。”(1)古镇名。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天河镇西南。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移天河县治此。(2)在重庆市梁平县

  • 冷水垭镇

    在今四川重庆市西南,长江北岸。清乾隆《巴县志》卷2:冷水垭“离城四十里”。

  • 瓮 (甕) 山泊

    即今北京市西北颐和园内昆明湖。为西山诸泉汇注之湖。《元史·河渠志》: “白浮泉水在昌平县界,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都城焉。” 清乾隆十五年 (1750) 改名昆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