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
①即今安徽安庆市。古称宜城渡,为长江中流北岸一渡口。南宋嘉定十年 (1217) 在此筑城,景定元年 (1260) 移安庆府、怀宁县治此。后历为安庆府、安庆路治。
②亦名武阳城。在今四川双流县南十里宜城山下。《方舆纪要》 卷67双流县 “瞿上城” 条下: “又有宜城,在县东南十里。相传汉任安所筑。”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筑,同年移怀宁县治此。即今安徽省安庆市。
①即今安徽安庆市。古称宜城渡,为长江中流北岸一渡口。南宋嘉定十年 (1217) 在此筑城,景定元年 (1260) 移安庆府、怀宁县治此。后历为安庆府、安庆路治。
②亦名武阳城。在今四川双流县南十里宜城山下。《方舆纪要》 卷67双流县 “瞿上城” 条下: “又有宜城,在县东南十里。相传汉任安所筑。”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筑,同年移怀宁县治此。即今安徽省安庆市。
在今浙江永嘉县西北柟溪西南。《寰宇记》卷99温州:“白岸亭在楠溪西南,去州八十七里。因岸沙白为名。谢公(灵运)游之,诗云:‘拂衣遵沙垣,缓步入蓬屋。近涧涓白石,远山映疏木。’”
在今河南登封市北二十二里少室山阴五乳峰下,少林寺之北。为纪念初祖达摩而建。达摩是释迦牟尼第28传弟子,印度婆罗门禅宗师。泛海至此,传授禅宗,被推为始祖。现存殿房十余间,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
即今广东新兴县西北良洞径林场。《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新兴县:良峒营,“《旧志》云:在县西北三十里,嘉靖三十七年设”。
在今山西朔州市城内东街。创建于唐麟德二年 (665)。辽时曾作为林太师衙署,亦称林衙院。辽统和年间改名林衙寺。金天德二年 (1150) 题额“崇福禅寺”,清乾隆间改今名。现存山门及天王、弥陀、观音、地
即今山东惠民县东四十里桑落墅镇。西汉为富民县治。元置巡司于此。俗名大桑落墅。明嘉靖《武定州志》 卷2: “相传始皇东巡,驻跸于此,桑偶落枝,因名。”
明嘉靖二年(1523)建,在今福建永春县西北岱山下。
南朝齐改东宕渠郡置,属益州。治所在宕渠县(今四川合川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合川、铜梁、武胜等市县地。梁改为东宕渠郡。
①唐武德七年 (624) 置,治所在今四川理县东北薛城镇西南。《元和志》 卷32维州: “白狗羌首领旧附,于姜维城置维州以统之”,以姜维城为名。贞观元年 (627) 废。二年 (628) 复置,为羁縻
集镇名。在安徽省肥西县西南部。金牛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580。因传说有金牛在此破土而出得名。产稻、小麦、油菜籽等。养殖业兴盛。有砖瓦、农机修配等厂。杨桃公路经此。
在今江西临川市东南。《方舆纪要》卷86抚州府临川县:石头渡在“府东南二十里。东岸有虾蟆石。……俱汝水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