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蜀城
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西陵峡口南岸。《陈书·章昭达传》:太建二年(570),“周兵又于峡下南岸筑垒,名曰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于楼船之上,仰割其索,索断粮绝,因纵兵以攻其城,降之”。
北周筑,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峡口。《资治通鉴》:南朝陈太建二年(570年),司空章昭达攻梁,梁于峡口南岸筑安蜀城,被章昭达攻破,即此。
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西陵峡口南岸。《陈书·章昭达传》:太建二年(570),“周兵又于峡下南岸筑垒,名曰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于楼船之上,仰割其索,索断粮绝,因纵兵以攻其城,降之”。
北周筑,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峡口。《资治通鉴》:南朝陈太建二年(570年),司空章昭达攻梁,梁于峡口南岸筑安蜀城,被章昭达攻破,即此。
隋大业十一年(615)置,属眉山郡。治所在今四川乐山市南三十里。《元和志》卷31玉津县:“以江有璧玉津,故以为名。”唐武德初属嘉州,天宝初属犍为郡,乾元初复属嘉州。北宋乾德四年(966)废入犍为县。古
北周天和四年(569)改巴渠郡置,属通州。治所在东乡县(今四川宣汉县东北一百里普光乡西)。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地。隋开皇三年(583)废。
明改禅春站置,在今吉林蛟河市东三道河附近。明 《辽东志》 卷9: 纳丹府东北陆路有 “善出” 站,即此。
1940年置,驻藏寺 (今青海同德县东南赛德)。1948年裁撤 (省府设置,未经中央政府核准)。1940年置,治藏寺(今青海同德县东南赛德)。1948年裁撤。
即今广东四会市北罗源河,为龙江上源。《方舆纪要》 卷101广宁县: 罗源水 “在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源出大罗山麓,西南流十余里,有石港潭水注之,经四会县界,合龙江,而注于绥江”。
①即马迹山。今江苏无锡市西南、太湖北岸之马山。②在今江西遂川县西南。《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龙泉县:马山“状如奔马,其西一峰,悬崖特出如马首,宋时置寨其上。下有龙潭”。③在今山东枣庄市南。《方舆纪要》
一名薛家洲。在今江苏南京市北大江中。宋《景定建康志》 卷19: “新洲一名薛家洲,去城北四十里。今幕府山相对有上新洲、下新洲。” 《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太平元年 (256),吕据欲讨孙綝,綝遣
在今广东三水市北。《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三水县: 岩石营 “在县北六十五里”。
西魏恭帝三年(556)改宕渠县置,为合州、垫江郡治。治所即今四川合川市。《元和志》卷33合州石镜县:“石似镜,因以为名。”隋开皇末为涪州治,大业初为涪陵郡治。唐武德元年(618)为合州治,天宝元年(7
在今河北涞源县北。《方舆纪要》卷44广昌县:对节砦,“与馒尖、窟龙、孟良、栳栳、夹鞍、五寨俱为戍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