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威远镇

威远镇

北宋熙宁八年 (1075) 改威远寨置,属通远军。在今甘肃武山县南。后废。


(1)古镇名。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置威远寨,熙宁八年(1075年)升镇,在今甘肃省武山县西南。后废。(2)今镇名。(1)在山西省右玉县西部。面积259平方千米。人口1.2万。镇人民政府驻威远堡,人口1860。明设威远卫并筑城,取“威名远扬”之意,清初改今名。1949年属右玉县四区,1953年设威远堡乡,1958年改飞跃公社,1961年改威远堡公社,1984年改镇。2001年威坪堡乡并入,改名威远镇。地处沧头河上游黄土丘陵台地主产莜麦、山药、豆子,盛产胡麻、迟熟西瓜。有建材、农机修配、机砖等厂。公路通平鲁、右玉等地。古迹有威远古城遗址和汉墓群。(2)在贵州省长顺县东部、青龙山北麓。面积89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威远,人口2500。清设威远营。1932年置镇,1936年废。1961年建威远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威远、付家院、长坡三乡合建威远镇。设农贸集市。产稻、烤烟、油菜籽。境内有铝矿。惠狗公路经此。青龙山为名胜地。(3)在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中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威远,人口约1.8万。明称勐卧,傣语勐为“地方”,卧为“盐井”,意即“出产食盐的地方”。元以后历为威远州、府、厅、县治。1914年起为景谷县治。1934年置钟山镇,后废。1958年复置钟山镇。1965年改大街镇。1984年改威远镇。地处钟山坝子中部、威远江两岸。产稻、甘蔗、蔬菜、杧果等。有盐矿、煤矿及制糖、胶合板、松香、炼油、农机修造、砖瓦、制茶、粮油加工、酿酒、杧果食品、印刷等厂。小普、景圈公路在此交会。城南大寨有官缅寺,城北杧果山有革命烈士纪念塔。(4)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中西部、沙塘川河畔。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80平方千米。人口5.1万。镇人民政府驻威远,人口1.8万。古称诺木斗,意为“森林地区”。宋为牧马苑。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修筑城垣,定名威远堡,取“威镇四方”之意。1931年为县治。1932年设威远镇,1955年改区,1958年改公社,1983年置镇。产春小麦、油菜籽、蚕豆、豌豆及蔬菜。有酿酒、建材、砖瓦、地毯加工等工业。宁互、互平公路经此。古迹有建于明天启年间的钟鼓楼。该镇每年举办的“二月二”传统“花儿”擂台赛久负盛名。


猜你喜欢

  • 北市

    即隋通远市。为隋唐东都三市之一。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洛水之北。唐仍称为北市。

  • 蒙溪水

    即岳池水。今四川岳池、武胜二县境之街子河。《寰宇记》 卷138岳池县: “蒙溪水一名岳池水,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出岳安山,东流至故县镇西。本是思岳池,因以名县焉。”

  • 六门堰

    ①即六门陂。在今河南邓州市西三里。②在今陕西武功县南。宋敏求《长安志》卷14引《十道志》曰:“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置六斗门节水,因名之。”后经唐、宋先后修治,溉田甚广。又称六门陂(见《水经注·湍水》)

  • 塔拉布拉克

    即平地泉。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北平地泉镇。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内蒙古所设、由张家口至归化城之驿站。即今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前旗西北平地泉。

  • 靳江

    古名瓦官水。为湘江支流。源出今湖南湘乡市北,东流经宁乡县东南部、湘潭县北部,至长沙市南入湘江。《方舆纪要》 卷80: 靳江 “在善化县西南二十里。自宁乡县流入,至此注于湘江。《志》 云:水流经楚大夫靳

  • 成都县

    战国秦惠王二十七年(前311)于蜀国都城成都置,为蜀郡治。治所即今四川成都市。东汉时兼为益州治。三国蜀汉建都于此。西晋为蜀郡及益州治。成汉都于此。东晋为蜀郡及益州治。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复为蜀郡

  • 赤晏庙

    在今江苏涟水县西南。《明史·河渠志一》:嘉靖三十一年(1552),总河副都御史曾钧上言:“刘伶台至赤晏庙凡八里,乃黄河下流,淤沙壅塞,疏浚宜先。”

  • 仆射塘

    一名白土塘。旧址在今福建泉州市东北。《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晋江县“烟浦埭”条下:“又有仆射塘,唐元和二年刺史马总开浚,灌田数百顷。总后赠仆射也,俗号白土塘。”明时已废为田。又称白土塘。在今福建省泉州

  • 五山汛

    在今广西贵港市西北古樟乡。清光绪《广西舆地全图》贵县图:西北樟木墟有五山汛,设巡检、守备、外委驻防。

  • 平洛镇

    北宋置,属将利县。即今甘肃康县西北平洛镇。在甘肃省康县西北部。面积118平方千米。人口1.1万。镇人民政府驻平乐街,人口 1416。西汉置平乐道,取“太平康乐”之意得名。北魏置平洛县治此。西魏废。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