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威远县

威远县

①隋开皇十一年 (591) 改威远戍置,属资州。治所即今四川威远县。明曹学佺 《蜀中广记》卷52: 威远县 “取威抚远人之义”。大业初属资阳郡。唐属荣州。元初废,后复置。明洪武十年(1377) 省入荣县。十三年 (1380) 复置,属嘉定州。清康熙六年 (1667) 又废入荣县,雍正六年 (1728)复置。十二年 (1734) 属嘉定府。民国初属四川建昌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

②1913年改威远厅置,治所即今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因与四川威远县重名,1914年改景谷县。


(1)旧县名。1913年改威远厅置,治今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威远镇。1914年改名景谷县。(2)今县名。在四川省中部偏南。属内江市。面积1287.22平方千米。人口约74.7万。辖20镇。县人民政府驻严陵镇。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威远戍,十一年置威远县,属资阳郡。《元和郡县志》威远县:“开皇三年于此置威远戍……十一年改戍为县,因戍为名。”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隶荣州。南宋绍熙中属绍熙府。元初县省,元统元年(1333年)复置。明洪武四年(1371年)省入荣县;六年复置,属嘉定府。十年又省入荣县;十三年再复置,属嘉定州。清康熙六年(1667年)省入荣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属嘉定府。1913年属下川南道,1914年属建昌道,1928年直属四川省。1950年属川西行署区内江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内江专区,1968年属内江地区,1985年属内江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荣威穹窿低山丘陵区。威远河自西北向东南流贯中部,乌龙河流经东缘。西北还有越溪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稻、小麦、玉米、薯类。为省黄麻、金银花、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及重点县。特产“七星辣椒”著名。有天然气、煤、盐卤、陶土及铁矿。工业以矿产资源为优势。有大型天然气脱硫厂。为川西南输集气中心,复线管道通成都、德阳等市;并有钢铁、机械、建材、煤炭、化工等工业。螺纹钢、角钢、钢锭、炭黑享有盛誉。资威铁路经县境东,内威、贡连等公路在县城交会。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东堡山烈士陵园及佛二岩大佛、威远白塔等。


猜你喜欢

  • 晦庵

    在今福建建阳市西北云谷山傍。为南宋乾道中大理学家朱熹所筑,为讲道之所。后人称朱熹为“晦庵先生”。在今福建省建阳市西北云谷山侧。系南宋乾道中理学家朱熹所筑,以为讲道之所。后人因称朱熹为“晦庵先生”。

  • 昆海县

    南明永历四年 (1650) 大西农民军余部改昆明县置,为昆明府治。治所在今云南昆明市。清顺治十六年 (1659) 废。

  • 临潢府

    辽 (契丹) 天显十三年 (938) 置,治所在临潢县,即辽上京 (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罗城)。辖境大抵与今巴林左旗相当。金天眷元年(1138),改辽上京为北京,天德二年 (1150),改北京为临潢府

  • 亦东河卫

    又作亦屯河、易屯河、一统河卫。明永乐十五年(1417)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吉林伊通河流域。后废。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置,治所今址不详。辖境约当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后废。

  • 二广

    ①指今广东、广西两省区。《宋史·仁宗纪》:景祜二年(1035)冬十月,“丁卯,诏诸路岁输缗钱,福建、二广易以银,江东以帛”。②南北朝时北魏所置广州(治所在鲁阳郡,今河南鲁山县)、东魏所置南广州(治所在

  • 盘石屿

    在南海中中国西沙群岛永兴岛西南,位于中建岛东北30余海里。中国渔民向称白树仔、白峙仔、白礁。1928年广东西沙考察团乘 “海瑞号” 舰到此,曾命名海瑞岛。1935年公布名称为巴徐崎。1947年改名盘石

  • 黄坵埠镇

    即今江西余干县东南黄金埠镇。《清一统志·饶州府二》: 黄坵镇 “在余干县东南五十里。元置巡司,明初废。隆庆中移康山巡司驻此。今裁”。

  • 建德力河

    即今新疆于田县境之克里雅河。《新唐书· 西域传 · 于阗》: “于阗东三百里有建德力河……河之东有汗弥,居建德力城,亦曰拘弥城,即宁弥故城。”

  • 木波镇

    五代时升木波堡置,属宁州。在今甘肃环县东南四十五里木钵乡。宋属环州通远县。元废。

  • 梓潼

    战国蜀邑,后入秦。即今四川梓潼县。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周显王二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 一大蛇入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