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虎岭
亦作岭。 在今吉林蛟河市东南、 敦化市西北界上,为张广才岭支脉。清光绪 《吉林通志》图: 东南有岭。
又称岭,或作威呼岭、威护岭、威弧岭。以其为河(今威虎河)发源地而得名。《钦定盛京通志》:威呼,“汉语小船也。”在吉林省东部,敦化、蛟河、桦甸三市间。近南北走向。北接张广才岭,东与牡丹岭相连。属长白山脉。平均海拔800~1100米,山顶浑圆,主峰马鞍山(1167米)在蛟河东南。松花江上游和牡丹江的分水岭。西南端二道甸子和夹皮沟等地产金。
亦作岭。 在今吉林蛟河市东南、 敦化市西北界上,为张广才岭支脉。清光绪 《吉林通志》图: 东南有岭。
又称岭,或作威呼岭、威护岭、威弧岭。以其为河(今威虎河)发源地而得名。《钦定盛京通志》:威呼,“汉语小船也。”在吉林省东部,敦化、蛟河、桦甸三市间。近南北走向。北接张广才岭,东与牡丹岭相连。属长白山脉。平均海拔800~1100米,山顶浑圆,主峰马鞍山(1167米)在蛟河东南。松花江上游和牡丹江的分水岭。西南端二道甸子和夹皮沟等地产金。
即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东六十里乐碛镇。清道光《江北厅志》卷2:乐碛镇“去城一百二十里”。李元《蜀水经》卷5:“江水又东经乐碛镇。碛深不过丈余,冬水涸时往往胶舟。谚云:深不过巴阳,浅不过乐碛。”
在今河南开封市南。《方舆纪要》 卷47开封府祥符县: 封台 “在南薰门外。洪武初,幸汴时所筑”。
在今上海市松江县北十四里卖花桥。民国 《江苏六十一县志》: 松江县东北有 “卖花桥镇”。
唐武德八年(625)置,治所在兰州(今甘肃兰州市)。督兰、河、鄯、廓四州,相当今甘肃兰州市及皋兰、永登、临洮等县以西和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以南、贵德县以北、湟源县以东地。显庆元年(656)废。唐武德八年
在今山西介休市西北。《寰宇记》 卷41引《郡国志》 云: “刘渊击刘琨于此。” 《方舆纪要》 卷42介休县: “板桥城在县西北十八里。……其城阻水,以板桥为渡,因名。”
一名万萝山。在今安徽绩溪县西北五十里。宋淳熙《新安志》卷5绩溪县:古塘山“在西北五十三里。高三十五仞,周十五里。西至黄石坑与旌德分界”。《方舆纪要》卷28绩溪县:古塘山“一名葛萝山。缘麓以上,周遭皆田
①又名清原。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稷山县东南。《左传》: 宣公十三年 (前596),“秋,赤狄伐晋,及清”。杜预注: “清,一名清原。”②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左传》:哀公十一年 (前484
在今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南四十二里忙糯乡。清设巡司于此。民国改设县佐。
在今吉林集安市西南鸭绿江北岸,北距榆树林街二十五里。民国 《辑安县志》 卷1: “林江口在城西八十里。店铺二十余户。商业较外岔沟门为逊。”
即今陕西子长县北王家湾镇柳树沟村。1935—1937年西北革命根据地置秀延县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