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太白山

太白山

①即今吉林东南部之长白山。《魏书·勿吉国传》:“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太白’,有虎豹罴狼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汙,行径山者,皆以物盛。”《新唐书·黑水靺鞨传》:“其著者曰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

②即今浙江鄞县东南与宁波市北仑区界上之太白山。《隋书·地理志》:会稽郡句章县“有太白山”。《舆地纪胜》卷11庆元府:太白山“在鄞县东。其峰视四明诸山为最高,其上有龙池,云气蓊勃,生于水而不绝”。

③在今浙江嵊县西。《明史·地理志》嵊县:“西有太白山。”《舆地纪胜》、《方舆纪要》作“大白山”。

④俗称卧牛山。即今山东汶上县东北五十里水牛山。《清一统志·兖州府二》:太白山“在汶上县东五十里。《县志》:相传唐李白尝至其上, 因名。俗呼为牛山。其旁为云尾山。二山出云相接则雨”。

⑤在今河南淅川县东南。《明史·地理志》:淅川县:“东南有太白山。”《清一统志·南阳府》:太白山“峰峦高峻,下临丹水”。此山以似关中之太白而名。

⑥即陕西秦岭(南山)主峰,在今太白县东南。海拔3767米。峰险峭陡,常年积雪。山中有从关中通往四川的古栈道。《水经·渭水注》:太白山“在武功县南,去长安二百里。不知其高几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军行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雨至”。唐李白《蜀道难》:“两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岭。”

⑦即今甘肃庆阳县西太白梁。《方舆纪要》卷57庆阳府安化县“景山”条下:“又太白山在府北百五十里,黑水河发源于此。”


(1)古山名。(1)俗称牛山。在今山东省汶上县东。相传唐诗人李白尝至山上,因名。(2)在今河南省淅川县南。峰峦高峻,下临丹河。明以前为顺阳、淅川二县分界处。(3)即“白山”。(4)在今甘肃省文县南。山谷长年有霜雪,春夏不消,因此得名太白山。 (2)今山名。在陕西省眉县南部与太白、周至二县交界处。古称太乙山、太一山,魏晋始称今名。《水经注·渭水》:“太白山南连武功山,于诸山最为秀杰,冬夏积雪,望之浩然。”故名。唐天宝八载(749年)开清水谷路,复置华阳县(今洋县北),“因凿太白山得玉册,更名真符县”(《新唐书·地理志》)。为秦岭主峰。最高点拔仙台(八仙台)海拔3767米,是陕西第一高峰。花岗岩山体,北坡断层陷落,最为陡峻。以峰顶为中心,发育典型的第四纪冰川地貌,南北二坡太爷海等冰川湖成串分布。植被垂直分带显著,动植物和矿藏资源丰富。有红杉、连香等珍贵树种和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为全国重点自然保护区和国内科学考察重要基地,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猜你喜欢

  • 紫云书院

    明成化四年(1468)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李敏创建。在今河南襄城县西南紫云山中。十八年(1482) 赐额。后又扩建。今存大殿和东西配殿及东西厢房、门楼及观澜桥、墨香泉等胜景。明成化四年(1468年)太子

  • 寿山艮岳

    即艮岳。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北隅。宋徽宗筑。宋王偁《东都事略》:“政和初作寿山艮岳于禁城之东陬。”《方舆纪要》卷47:“初名凤凰山,后改寿山艮岳。上为华阳宫,峰峦嶂巘,洲渚池沼,皆以人力为之,穷奇极胜。后

  • 黄茅岭

    在今湖北大悟县北。《方舆纪要》 卷77孝感县: 黄茅岭 “在县北二百五十里。为县境之险阻。其相近者又有白杨岭。《险要说》: 孝感之黄茅岭与应山之高贵山、随州之栲栳山,皆与信阳三关形势联络。上接襄、邓,

  • 慈仁县

    辽重熙元年 (1032) 降慈州置,属永州。治所在今内蒙古翁牛特旗境。金废。

  • 穿山场

    在今浙江宁波市东七十六里柴桥镇穿山村。产海盐。《方舆纪要》 卷92定海县 “管界寨”条下: 有 “长山、穿山二盐课司”。清并长山入穿山。即今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东南穿山。元、明、清置盐课司于此。

  • 者米

    在今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西一百八里。清代为建水州辖十五勐之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 设掌寨。

  • 打面梁

    在今广西那坡县西南。《清一统志·镇安府》 “平孟隘”条:“打面梁那坡、者赖、者欣三村,在城西南。本朝乾隆三十一年设兵防守。”光绪《镇安府志》卷9载总督杨廷璋《请添设小镇安通判疏略》称:“离怕怀大隘四十

  • 三水县

    ①西汉置,属安定郡。为属国都尉治。治所在今宁夏同心县东北下马关镇北红城水古城。东汉末废。②北魏太延二年(436)置,属新平郡。治所在今陕西旬邑县西二十八里。西魏大统十四年(548)移治今彬县西北十五里

  • 谢禄山

    在今江苏连云港市南。《隋书·地理志》:东海县有谢禄山。《寰宇记》 卷22海州东海县: “谢禄山在县城 (今海州镇) 西一里。按 《汉书》 云,王莽时,东海徐宣、谢禄等击王莽将田况,大破之,曾屯兵于此,

  • 西都喇虎河

    即今内蒙古达拉特旗西之西柳沟。《清一统志·鄂尔多斯》:西都喇虎河“在左翼后旗西二十五里。源出吴烈泉,东北流入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