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津
即大阳关。一作太阳津。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西北。《后汉书·邓禹传》:建武元年(25),邓禹围安邑,“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即此。
古黄河津渡。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古称茅津,汉后因地属大阳县,故通称大阳津。南岸当今河南省陕县西北。东汉建武元年(25年),邓禹围安邑,更始遣将樊参渡大阳欲攻禹;唐宝应元年(762年),史朝义据洛阳,肃宗征回纥兵自陕州大阳津渡河进讨朝义,均指此。近代称大阳渡,俗称上河头。《通志》:下阳与上阳相望,由下阳至上阳必由大阳渡,即此。
即大阳关。一作太阳津。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西北。《后汉书·邓禹传》:建武元年(25),邓禹围安邑,“更始大将军樊参将数万人,度大阳,欲攻禹”。即此。
古黄河津渡。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古称茅津,汉后因地属大阳县,故通称大阳津。南岸当今河南省陕县西北。东汉建武元年(25年),邓禹围安邑,更始遣将樊参渡大阳欲攻禹;唐宝应元年(762年),史朝义据洛阳,肃宗征回纥兵自陕州大阳津渡河进讨朝义,均指此。近代称大阳渡,俗称上河头。《通志》:下阳与上阳相望,由下阳至上阳必由大阳渡,即此。
浦名。又名新林港。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宋 《景定建康志》 卷19: 新林浦 “在城西南二十里,阔三丈,深一丈,长一十二里。源出牛头山西七里,入大江。秋夏胜五十石舟,春冬涸”。《南齐书·武帝纪》: 永明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飞来峰下。洞高2—3米。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10:“玉乳、射旭二洞,宛转通明,悬泉淅淅,乳溜若凝,肪然有陉可陟。”
在今四川洪雅县西八十里。《方舆纪要》卷72洪雅县:竹箐山“上多竹,蒙茸茂密。昔人以甃梯磴,盘折而上。宋尝置关于其巅,设巡检司,后废。嘉靖中复设竹箐山巡司”。
为占婆补罗之省译。即占城国。在今越南中南部。《明史·外国传五》:占城“唐时,或称占不劳,或称占婆,其王所居曰占城”。
在今安徽宁国县东南。《方舆纪要》卷28宁国县“关口山”条下:冷度山“在县东南九十里。有五峰,森耸相接者曰盘山,其东与千秋岭相望”。
清置,属潞城县。在今山西长治市北四十里黄碾村。在山西省长治市郊区北部。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8.6万。镇人民政府驻黄碾,人口8020。因古有黄姓在此开磨坊,故名。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晋王李存勗
即矶山。 今安徽芜湖市西南、 无为县东长江西岸蛟矶山。 《舆地纪胜》 卷18太平州: 矶,“在芜湖县西南七里大江中。上有旧宁渊观”。因江
春秋周邑。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春秋》: 昭公二十二年 (前520),“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杜注: “巩县西南有黄亭。”古邑名。春秋周邑。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
在今福建永安市东南九十里。《方舆纪要》卷97永安县:“石罗山在县东万山中。突起七峰,次第排列,四面有洞, 口狭而中广。”
在今甘肃兰州市东二十五里。《明一统志》卷36临洮府:东冈坡“相传唐太宗为秦王时,获褚亮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