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
明嘉靖五年(1526)置,属潮州府。治所即今广东大埔县北茶阳镇。《清一统志·潮州府》:大埔县“治大埔村,因以为名”。民国《大埔县志》卷1:“盖俗呼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仅宜果蓏蔬麻者曰埔。有俗音而无字,盖即圃也。”民国初属广东潮循道。1920年直属广东省。1961年迁今治湖寮镇。
明嘉靖五年(1526)置,属潮州府。治所即今广东大埔县北茶阳镇。《清一统志·潮州府》:大埔县“治大埔村,因以为名”。民国《大埔县志》卷1:“盖俗呼有水宜稻者曰田,呼平旷高原仅宜果蓏蔬麻者曰埔。有俗音而无字,盖即圃也。”民国初属广东潮循道。1920年直属广东省。1961年迁今治湖寮镇。
明永乐三年(1405),属奴儿干都司。在今黑龙江省伊春市南汤旺河流域。后废。明永乐三年(1405年)置,治今黑龙江省汤旺河流域。属奴儿干都司。后废。
北周置,属广州。治所在雉阳县 (今河南鲁山县东南五十里)。辖境相当今河南鲁山、宝丰二县部分地。隋开皇初废。北周置,治雉阳县(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北)。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部、鲁山县东部、宝丰县南部。
①三国蜀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南。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五城县,郡东南,有水通于巴。汉时置五仓,发五县民,尉部主之,后因以为县。”魏灭蜀后废。西晋咸宁四年(278)复置,太康六年
在今河北赤城县北。《方舆纪要》 卷18万全都司开平卫: 韭菜川 “源出东山,流经卫南与毡帽山水合,南流至赤城堡为东河之上源”。
即今江西大余县东北五十里池江镇。光绪《大清一统舆图》大庾县东北有“池江铺”。
即今广东开平市西北镇海水。《清一统志·肇庆府》:双桥水“在开平县(今巷城镇)东北四十里。源出皂幕山,曰水坪海。西南流经老虎山,与庞村水合,又东经县东门至合水咀,与独鹤水合”。东南流与蚬冈水合,东流为潭
又作哈仔难。即今台湾省宜兰县。清乾隆间范咸 《台湾府志》 卷1: “ (自山朝社) 又上至蛤仔难诸社,深箐鸟道,至者鲜矣。” 清嘉庆十六年(1811) 于此设噶玛兰厅。光绪元年 (1875) 改为宜兰
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魏书·蠕蠕传》: 北魏登国九年 (394), “曷多汗与社率部众弃其父西走,长孙肥轻骑追之,至上郡跋那山,斩曷多汗”。古山名。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东乌
在今四川松潘县北。《方舆纪要》 卷73松潘卫: 响水泉 “在卫北六十里。泉流湍急有声,居民资以灌溉”。
又名注江。在今湖南永兴县东十五里。《方舆纪要》卷82永兴县“潦溪水”条下:四十二渡“水源出县西之乾溪,流四十里,灌田八十顷,俱西入耒阳县界,注于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