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伾山

大伾山

一作九曲山。 “”或作“岯”、 “”。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西北一里。《尚书·禹贡》:“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孔传:“山再成曰伾。”《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径成皋大伾山下,……济沇之水与荧播泽出入自此,然则大伾即是山也。”另一说以今河南浚县城东黎阳东山为大伾,见《括地志》等。《元和志》卷16黎阳县:“大伾山,正南去县七里,即黎山也。”《明史·地理志》浚县:“东有大伾山,一名黎阳山,一名清澶山。”宋人所镌摩崖石刻“大伾佛观”四字,至今犹存。


(1)古山名。又称大邳山、大岯山、九曲山。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西北。上有成皋故城。(2)今山名。在河南省浚县城东南郊。商称黎山,战国称大伾山,东汉初称青坛山,唐代称大佛山,后复今名。俗称东山。为太行山余脉。山势呈南北走向,海拔135米。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山上有佛寺道观亭台楼阁百余间,石刻题记300余处。东麓的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寺内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刻《准敕不停废碑记》,是研究后周灭佛的重要资料。寺后有高27米的石佛坐像,北魏时曾建楼保护,明代重建。附近有藏经阁、龙洞、吕祖洞、禹王庙、阳明书院等胜迹。


猜你喜欢

  • 欧汪

    即今台湾省台南县西南将军乡。清康熙间高拱乾 《台湾府志》 卷1: “甲螺郭怀一谋逐红夷,事觉,召土番追杀之,尽戮从者于欧汪。” 注云: “欧汪,地名。即今凤山县仁寿里。”

  • 水道集

    即今山东烟台市东南水道镇。旧属牟平县。民国《牟平县志》卷3:水道集“在县(治今宁海镇)南六十里”水道镇。

  • 大坝

    ①在今四川兴文县南大坝镇。《方舆纪要》卷73太平长官司:大坝“北连都掌,南迫芒布(部),西接乌蒙,东抵永宁,延袤二百余里”。元置大坝军民府于此。《明史·程信传》:成化三年(1467),戎县山都掌族反,

  • 武兴县

    ①西晋置,属武平郡。治所在今越南永富、北太等省境。南齐后废。②北魏置,为武兴郡治。治所即今陕西略阳县。西魏改名汉曲县。③唐天授元年 (690) 改文水县置,属并州。治所即今山西文水县东十里旧城庄。因为

  • 八百桥镇

    又作八柏桥镇。即今江苏六合县东北三十里八百镇。明嘉靖《六合县志》卷1:“八百桥市在治东北三十里。”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六合县:“八百桥在东北三十里,跨滁河支流为市。”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东北部、八百

  • 南洋河

    即古雁门水。今河北洋河上源之一。源于山西阳高县南,东北流至河北怀安县东入洋河。《清一统志· 宣化府》: 南洋河 “在怀安县西。自山西天镇界流入,经柴沟堡西南五里,又东入东洋河”。

  • 漷洲

    在今湖北枝江县南。《方舆纪要》 卷78枝江县 “芦洲” 条下:“浰洲……其下为漷洲,皆广十余里,民耕其上。”

  • 呕夷泽

    一名沤洟泽。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南与介休县交界处。《水经·汾水注》:“汾水于(大陵)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曰,水自汾出为汾陂。其陂东西四里,南北十余里,陂南接邬。……《吕氏春秋》谓之大陆。又名之曰沤洟之泽

  • 方斗城

    在今四川宣汉县西北方斗山。《元史·杨文安传》:至元元年(1264),“复筑方斗城,为蟠龙声援,令裨将高先守之”。

  • 通城镇

    唐元和五年 (810) 改锡山镇置,属唐年县。即今湖北通城县。北宋熙宁五年 (1072) 改置通城县。南宋绍兴五年 (1135) 复为镇,属崇阳县。十七年 (1147) 复为通城县。古镇名。唐元和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