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州
隋开皇九年(589)置,治所在括苍县(今浙江丽水市东南七里古城村)。辖境当今浙江省天台山—仙都山一线以南的灵江、瓯江、飞云江流域。开皇十二年(592)改名括州。唐大历十四年(779)复为处州,辖境缩小。唐末治丽水县(今丽水市西二里)。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名处州路。
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治括苍县(今浙江丽水市东南)。旋改名括州,唐大历末复为处州。辖境约当今浙江省丽水、缙云、青田、遂昌、龙泉、云和等市县。北宋属两浙路,南宋属两浙东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处州路。
隋开皇九年(589)置,治所在括苍县(今浙江丽水市东南七里古城村)。辖境当今浙江省天台山—仙都山一线以南的灵江、瓯江、飞云江流域。开皇十二年(592)改名括州。唐大历十四年(779)复为处州,辖境缩小。唐末治丽水县(今丽水市西二里)。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名处州路。
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治括苍县(今浙江丽水市东南)。旋改名括州,唐大历末复为处州。辖境约当今浙江省丽水、缙云、青田、遂昌、龙泉、云和等市县。北宋属两浙路,南宋属两浙东路。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为处州路。
又名沉水山、象山、象鼻山。即今广西桂林市区南象鼻山。唐莫休符 《桂林风土记》: “漓山在訾家洲西,一名沉水山,以其山在水中遂名。” 《寰宇记》 卷162临桂县: “漓山在城南二里。漓水之阳,因以名焉。
在今福建将乐县东南。《清一统志·延平府》 “高滩市”条下:“水南市,在(将乐)县东南一里三华桥头。”
明洪武三年 (1370) 置,属山东都司。治所在今山东莱州市东。清顺治十六年 (1659)裁。
清光绪间置,属黑龙江副都统。在今黑龙江省绥滨县东北中兴乡稍东。后废。
在今陕西绥德县西。《资治通鉴》: 唐武德九年 (626) 三月,“壬寅,梁师都寇边,陷静难镇”。即此。
唐贞观四年 (630) 置,属南平州。治所在今四川重庆市东南境。八年 (634) 属霸州,十三年 (639) 废。
清置,属长子县。即今山西长子县北鲍店镇。《清一统志 · 潞安府一》: 鲍店镇 “在长子县北四十里,为太原孔道,本朝康熙中增设驻防”。在山西省长子县北端。面积49.5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
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 改喀喇河屯厅置,属承德府。治所即今河北承德市西南滦河镇。民国初属直隶热河道。1928年属热河省。1939年移治鞍匠屯 (今滦平县)。1956年属河北省。在河北省东北部,西
1914年置,行政长官绥远将军改为特别区都统,驻归绥县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辖绥远道归绥、萨拉齐、清水河、托克托、和林格尔、五原、武川、东胜8县,乌兰察布盟六旗,伊克昭盟七旗和归化城土默特二旗;
清置,属宽甸县。在今辽宁宽甸满族自治县东南八十五里小蒲河口。因河得名。光绪《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宽甸县乡镇:“小蒲石河口在县城东南八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