哩乌
即柳吾。今西藏堆龙德庆县南柳梧。清乾隆《卫藏通志》 卷12作 “哩乌”。
即柳吾。今西藏堆龙德庆县南柳梧。清乾隆《卫藏通志》 卷12作 “哩乌”。
即蒙古车臣汗部左翼左旗。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东方省巴颜乌拉东南。
宋代称战国燕长城一段遗址名。在今河北徐水县东北。《续资治通鉴长编》: 太平兴国四年 (979),契丹入侵,刘延翰率众抗御,“崔彦进潜师出黑芦堤北,缘长城口,衔枚蹑敌后”。即此。
亦名斜谷水。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渭水南岸支流桃川河、石头河。源出太白县南太白山,东北流至岐山县南入渭河。《史记·河渠书》: “斜水通渭。”《清 一统志·凤翔府一》: 斜水 “在岐山县南。自汉中府褒城县流径
亦作武东山,又名南山。在今四川射洪县西北四十七里武东乡境。《舆地纪胜》卷154潼川府:东武山“在射洪县东十里。唐置道观于此,遗址犹存。唐《陈伯玉集》后云:陈方庆本颖川人。好道墨子五行,秘书白虎九变,隐
在今安徽萧县东南四十里天门山口。元至元中建。明宣德年间(1426—1435)重修。原有殿宇在抗日战争时被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修二十余间。四周古木参天,苍翠葱郁。层峦起伏,怪石嶙峋,若虎若牛,若马
①战国秦置,为汉中郡治。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市东二里。《史记·项羽本纪》: 楚汉之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即此。据《水经·沔水注》: “ 《耆旧传》 云,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
北宋置,属清湘县。在今广西全州县西南建江注入湘江处之凤凰咀。明于此置巡司。在吉林省东辽县北部。面积259平方千米。人口4.3万。镇人民政府驻建安,人口 4270。初名二道河子,清末称安仁镇。1984年
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北新港镇。清时有千总驻防。
即今山东乐陵市。《明史·地理志》 乐陵县: 洪武二年 (1369) “移治富平镇”,即此。古镇名。即今山东省乐陵市。明洪武二年(1369年)徙乐陵县治此。
在今河南邓州市西北。《汉书· 地理志》: 南阳郡冠军县有 “宛之临駣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