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诗词>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卧龙山

卧龙山

①亦名龙冈。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四十里上都河北岸兆奈曼苏默古城 (元上都城) 北。《明史·地理志》 开平卫: “西北有卧龙山。” 清乾隆《口北三厅志》 卷2: 卧龙山 “旧开平城北三里。元上都北枕龙冈,即此山也”。

②即今浙江绍兴市城区西隅府山。《舆地纪胜》卷10绍兴府: 卧龙山,“府治据其东麓,越大夫种所葬处”。《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 卧龙山,“今府治踞其东麓,山阴县治踞其南麓”。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更名兴隆山。

③在今浙江宁海县东。《方舆纪要》 卷92宁海县: 卧龙山在 “县治东南一里。山势蜿蜒如龙偃卧。一名应家山”。

④在今福建长汀县治北隅。明 《寰宇通志》 卷47汀州府: 卧龙山 “在府治北,为郡主山。偃卧如龙,一名无境山”。嘉靖 《汀州府志》 卷2: 卧龙山“在府治后。环城四面皆平田,就中突起一山,屹然不与群阜相属,如龙之盘屈而卧,故名”。

⑤在今福建永定县北。《方舆纪要》 卷98汀州府永定县: 卧龙山在 “县治西北。蜿蜒如龙,县之主山也”。

⑥在今湖北襄樊市南。《清一统志·襄阳府一》:卧龙山 “在襄阳县南十里,下有习家池”。

⑦在今四川奉节县东五里。《方舆胜览》 卷57夔州: 卧龙山 “在奉节县,有武侯祠及寺观,有泉,极清冷”。唐杜甫 《上卿翁请修诸葛庙》 诗云: “尚有西郊诸葛庙,卧龙无首对江濆。” 1982年在此出土武侯祠、八阵台、杜甫诗碑等文物。

⑧又名九龙山、安东山。在今四川剑阁县东二里。《寰宇记》 卷84普安县: 卧龙山 “其山盘围周布,号卧龙山,高百丈”。《舆地纪胜》 卷186隆庆府: 卧龙山 “在普安县东二里。盘围府城,因名卧龙山”。

⑨在今甘肃武都县北。《明一统志》 卷35巩昌府: 卧龙山 “在阶州治北。一名北山”。


(1)在四川省梓潼县城西15千米。传诸葛亮在此安营扎寨,曾赞此山如南阳卧龙岗,故名卧龙山。以山顶的千佛崖造像著称。有3窟40余龛,大小佛像368躯,除一龛为明末重刻外,均系唐贞观八年(634年)所凿造。造像刻于一墩方形大石四面壁上,造型优美,雕技精湛。千佛崖有“唐贞观八年七月十四日”题署的《阿弥陀佛并五十二菩萨传》碑刻造像题记一通,记述了佛教东传的史实和造像缘由、数目及造像人姓名等。(2)即“龙冈(1)”。


猜你喜欢

  • 泥功山

    一作泥公山。在今甘肃成县西二十里。《南齐书· 氐羌传》: 明帝建武二年 (495),“虏亦遣伪南梁州刺史仇池公杨灵珍据泥公山以相拒”。即此。《元和志》 卷22成州: “今于同谷县西界泥公山上权置行成州

  • 飞仙阁

    ①亦名飞仙关、漏阁。在今四川芦山县西南五十里飞仙关镇。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14芦山县:“《志》云:芦山南十里三江渡,通天全六番,下注多功峡,入雅之平羌江。多功河上飞仙阁,为木栈道,即古漏阁也。”②

  • 清镇县

    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 以威清、镇西二卫合并设置,属安顺府。治所即今贵州清镇市。由二卫各取一字为名。民国初属贵州贵西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92年改设清镇市。古旧县名。清康熙二十六年(16

  • 扎拉卡伦

    清雍正十二年(1734)设,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西扎拉山。见何秋涛《朔方备乘》卷10 《北徼喀伦考》。

  • 孟佑河

    又作孟祐河。即今云南云县东罗闸河。《方舆纪要》 卷118云州: 孟佑河 “在州治东。顺宁府境诸水汇流于此,入于澜沧江”。

  • 栖真岩

    在今湖南祁阳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81祁阳县: 栖真岩 “上容千人,内一窍通明出泉,可灌田”。

  • 淮安县

    ①南朝梁大同元年 (535) 置,为上川郡治。治所即今河南桐柏县东固县镇。西魏为淮州治。隋开皇初改为桐柏县。②南宋绍定元年 (1228) 改山阳县置,为淮安军治。治所即今江苏淮安市。端平元年 (123

  •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位于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1927年 “马日事变” 后,湘东、鄂南、赣西地区的党组织,在毛泽东领导下,组成工农武装,举行秋收起义,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7月,共产党人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

  • 无终县

    ①秦置,为右北平郡治。治所即今天津市蓟县。《汉书·异姓诸侯王表》:汉高帝元年(前206)项羽封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即此。汉属右北平郡。三国魏属北平郡。北魏改属渔阳郡。隋开皇中为玄州治。大业末改为

  • 文翁学堂

    亦名文翁石室,又名周公礼殿。西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建。在今四川成都市文庙前街第四中学校内。为四川最早的官办学校。《周书·辛昂传》:尉迟迥“复表昂行成都令。昂到县,即与诸生祭文翁学堂,因共欢宴”。北宋名